人民网
人民网>>港澳

香港电影“北上” 寻求新突破

本报记者  任成琦
2019年05月24日08:2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五位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得主在星光大道上留影。
  王 申摄(新华社发)

  “香港真正拍过戏的导演有200多名,30%去了北京,剩下的70%还留在本地,而香港市场比较局限,内地市场更为巨大。”中国电影家协会外联部副主任张弛说。

  似乎跟这话不谋而合,国家电影局日前放了一个“大招”,宣布出台五项措施支持港澳电影业在内地进一步发展。五项措施的关键词是放宽、鼓励和共赢。据悉,有关措施将纳入CEPA(“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框架下实施。

  有人说,香港电影这些年持续“北上”,如今有了政策的保障,融入内地电影版图的当代意义更为凸显。

  “塘水滚塘鱼”的隐忧

  作为“东方好莱坞”,香港电影有着傲人的过往。在上世纪下半叶一度辉煌,电影产量曾全球排名第三,仅次于印度和美国。有数据显示,上世纪90年代初期,港产片的年产量在200部以上,到了1993年更创下了234部的纪录。

  香港电影蓬勃发展之际,恰逢改革开放大幕徐徐开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借助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已是华语电影中坚的香港电影,开始星火燎原地涌入到内地的广阔天地。

  作为中国内地电影的“外部”坐标,那时的香港电影很强势,从导演、演员到观众,从题材、制作到美学风格都深深影响着内地。

  但这种“港式”叙事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断层。香港电影的发展开始显得后劲儿不足。面对内地市场的蓬勃发展,业界有一种此消彼长的焦虑感。有香港报刊在其1995年11月号封面上,赫然打出了“香港电影之死”几个粗体黑字。

  研究、反思的结果有很多。比如,台湾地区资金的撤出,“抢钱”意识下的商业化恶性竞争,香港电影的产业制度影响,电影人才的流失和对年轻人吸引力的下降等。但归根究底就一点,香港本地市场规模太小,“塘水滚塘鱼”限制了太多可能性。

  市场规模,恰恰是内地的优势,何况这些年内地业界水准也在不断上升中。因此,杜琪峰、许鞍华、陈可辛、徐克等大批香港导演“北上”寻求突破,背靠内地庞大的市场和资金找到新出路。

  国家电影局五项措施正当其时。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首任总监、香港电影发展局委员卓伯棠表示,放宽限制容纳不同地方的元素则有助于香港电影人从自身出发,拍出有血有肉的作品。对他们来说,在新的环境中,如何选择题材打动内地观众,也是一种挑战。

  从合拍片到“你中有我”

  除了辉煌的昨天和与内地此消彼长这种“港式”叙事,还有另一条线索,另一种叙事。从改革开放之初到随着内地电影产业化改革与转型,两地电影产业从单向传播到互相交流,继而合力发展壮大。

  最初融合的典型,莫如“合拍片”。自1992年之后,香港电影公司与内地各制片厂合作的合拍片渐成气候。跟如今五条措施大刀阔斧相比,当年更为谨慎。那时候不叫合拍片,而是协助拍片或者合作拍片。如张艺谋、姜文的某些作品,取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合拍片成为卖座电影的主流。

  直到今天,进入良性发展阶段的合拍片依旧举足轻重。据娱乐产业研究机构艺恩数据统计,2016年至2018年10月,两地合拍片共上映73部,年均票房空间约82亿元,票房贡献率达18%。

  外在的合作与互联互通、同频共振多了,连心灵也会契合起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格局。从《唐人街探案》《港日》《火锅英雄》《绑架者》,直到《我不是药神》等一系列电影中,都不难发现香港电影对于内地大众文化的影响和辐射的复杂性。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孙佳山认为,这不是说内地电影在走香港电影的老路,而是在经济腾飞的大背景下,内地电影产业体制机制出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开始为不断增长的新兴人群量身打造类型化的商业电影,批量生产具有稳定品质的、包括电影在内的各类文化工业产品。从这点看,内地和香港一脉相承,印证了双方互动的丰富性和逻辑必然性。

  从目前看,依托内地的巨大市场空间,以港式警匪片、武侠片、喜剧片、爱情片等为代表的几种成熟的商业电影类型,开始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孙佳山表示,在中国电影票房的前300名当中,由香港电影人主导的影片,已占据了20%以上的份额。这个指标的意义,也就是香港电影“北上”双向融入内地电影版图的当代意义。

  共赢思路大有可为

  纵观两地融合的发展过程,有三个时间点特别值得注意。第一个是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这个历史节点代表了“天时”,从此两地在艺术创作和市场上的联系更为紧密。

  第二个是2003年签署CEPA后,香港电影和内地市场建立了更广泛深入的商业和文化连结。两地也把“地利”优势发挥到了一个新高度,合作日益增多,创作出了一批电影佳作。CEPA签署当年,内地电影总票房只有10.1亿元。而2018年,仅一部香港、内地合拍片《红海行动》的票房就达到了36.48亿元。

  第三个就是国家电影局日前发布的五条措施,放宽、鼓励和共赢的背后,是对“人和”这一价值的深度挖掘。香港特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邱腾华表示,有关措施落实后,将进一步鼓励香港电影业界更积极参与内地电影和合拍片的制作和推广,推动两地电影业共同发展。

  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在融合发展的新契机下,内地的门越开越大,与时俱进者稳进,共赢思路大有可为。

  对香港业界来说,从在香港“塘水滚塘鱼”,到冲入内地蓝海,更广袤的天地中才有更大的作为。不少人已经瞄上了粤港澳大湾区这个热点平台。

  在孙佳山看来,香港电影的成功商业电影类型元素,在香港回归祖国20年之后,终于汇入到了中国电影的核心和主流。近几年来从《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到《非凡任务》《红海行动》等新主旋律影片,在吸收了香港电影的成功商业电影类型元素之后,反而可以更好地讲述这个年代的中国故事。

  1+1远大于2。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会长田启文看得更为长远。他说,近年来两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仅让香港电影获得新生,提升了中国电影的品质和内涵,还“让中国电影更好地走向国际”。

(责编:刘洁妍、杨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