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香港设计总会与深圳市设计之都推广促进会签署了《深港设计策动合作协议》,正式开启深圳和香港两地在文化创意领域的紧密合作关系。作为发起方之一,香港设计总会秘书长、著名设计师刘小康称,他已期待了七年之久。
自2008年深圳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了“深港创新圈”设计战略合作协议后,深港多次举办两地设计创意论坛,设计师人才的交流日益频繁。在此基础上,七年之后的这次合作,刘小康认为是一次重要的“升级”和“深化”,意味着两地将在设计培训、交流、教育、商贸、产业等领域开拓更大空间,让“深港设计双城”从概念走向现实。
三位国际级设计师与内地的缘分
“与内地交流,我们很早就开始做了。”身为香港设计师,刘小康提到了他的前辈——香港殿堂级的平面设计师靳棣强。作为香港设计领域的“拓荒者”,靳棣强早在70年代末已踏入内地,积极“播种”国际化的设计思维,也见证了近20年来内地设计发展的历程。
他从1979年起开始频繁与内地设计院校交流,贡献自己的理念,帮助内地年轻设计师成长。80年代初,他受邀设计了中国银行的行徽,将中国字和古代铜钱的元素融合,简洁流畅,依然沿用至今。
靳棣强坦言,由于受到市场体量和产业种类的限制,香港设计虽拥有较高的专业水平,但目前行业内多以小型公司为主。相比之下,“内地设计发展的速度非常快,”靳棣强说,当年在国际上崭露头角的大中华地区设计师屈指可数,但如今数量快速攀升,且大部分来自中国内地。
作为第一代香港设计师,靳棣强和80年代“出师”的设计师刘小康共同创立了一家香港设计顾问公司。他们的第三代合伙人高少康,正在将香港设计走入内地的理念,在深圳进行实践。与前辈相比,新生代香港设计师高少康更注重市场,尝试从市场和客户的角度分析问题,努力融入内地。
“随着市场体制改革、互联网的冲击,内地年轻一代的企业家越来越重视产品创意的元素。”在高少康看来,内地的设计行业虽然专业性有所欠缺,但正在迎接品牌设计的春天。特别是深圳和香港合力发展,让更多年轻设计师互相了解对方,让两地设计产业更紧密地对接,取长补短。
深港双城合作 打造华南地区“设计中心”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内地企业正在向高增值创新产品或服务基地转型,文化创意产业也随之蓬勃发展。这一切的变化,让三位不同时代的香港著名设计师逐步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内地,特别是与香港只有一河之隔,被誉为“设计之都”的深圳。
“香港与深圳的‘双城’品牌是独一无二的。”香港设计总会秘书长刘小康表示,地缘的优势和制度文化的差异,让两座城市可以壮大声势,成为华南地区的“设计中心”。这一构思他已酝酿了七年,终于随着《深港设计策动合作协议》的签订而开始“生根开花”。
深圳市设计之都推广促进会秘书长徐挺也表示,这次合作是一次质变的飞跃。根据协定,两地策划了一系列详细的合作项目,包括两年一度的深港设计双年展、深港两地交替举办文化创意论坛、创立深港在线资源平台“设计汇”,以及合作推动深港设计行业调查。“我们努力争取两地专业领域的深度合作,摸清两地行业现状,存在怎样的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徐挺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深圳和香港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合作将会带来‘双赢’的结果。”刘小康提到,深港两地政府都在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他也希望以“设计双城”为基点,将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动力,带到珠三角地区的更多城市。(郭晓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