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港澳

港生北上求学 收获许多精彩

辜雨晴  张  盼
2017年04月06日06:1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徐嘉威(左六)与北京电影学院的同学及模特在摄影棚合影(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长安雪后似春归,积素凝华连曙晖”。清华大学大四学生何冠怡漫步于细雪轻飘的华山之巅发出感叹。趁着难得的闲暇时光,何冠怡拉上好友从北京出发,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雄伟壮观的秦始皇兵马俑、风景秀丽的华清池、藏宝丰富的西安博物馆,这些她曾经只在香港中学生中史科课本上见到的古迹文物,此刻触手可及。

  4年前,何冠怡通过清华大学对香港中学的校长推荐计划,免试拿到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成为香港学生北上内地升学队伍中的一员。北上内地升学对于这群香港学子来说,不仅使个人专业水平得到提升,更有助于他们全面认识内地、了解中国,增强其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从“难以适应”到“桥梁使者”

  据何冠怡介绍,目前香港学生就读内地高校主要有3种途径,即港澳台联招计划、内地部分高校免试招生计划以及内地院校独立招生计划。何冠怡所通过的校长推荐计划,就是内地部分高校免试招生计划的一种,即先由香港中学校长推荐优秀学生,若获推荐学生通过内地高校组织的面试,即可免笔试就读该校。

  初到北京时,北方的种种都令这位南方姑娘感到新鲜与惊奇。但更多的时候,初来乍到的何冠怡还是感觉难以适应北方的学习和生活。“刚来北京时,无论在天气、饮食、语言等方面,我都觉得不适应,但最令我感到郁闷的还是学习上的困惑。”何冠怡介绍说,由于两地课程设置不同,香港数学教学相对来说较为简单。进入清华大学后,如何学习数学成为她最头疼的问题。“好在学校特意为我们开设数学补习班,再加上我两个内地室友的帮助,经过勤奋学习,我终于解决了数学难题。”

  如今,4年本科生涯已接近尾声。何冠怡说,“如果有机会重来的话,我一定还会选择北上内地升学。它不仅是一纸文凭那么简单,更像是一次寻根之旅,让我有机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认识内地。我希望用我所学到的知识,将来为两地的交流合作搭建桥梁,服务香港,服务内地。”

  从“另谋出路”到“强强竞争”

  20年前,香港回归祖国怀抱。同年,“回归宝宝”陈子维出生在香港一户寻常人家。如今已是弱冠之年的陈子维也踏入北京大学,成为元培学院物理专业的大一新生。

  “以前很多香港学生觉得内地高校入学门槛相对较低,大多数学生报读内地高校作为保底学校,或者是分数没有达到香港8所大学时才不得已另谋出路。现在越来越多香港优秀学子因为被内地高校所吸引而来就读。”陈子维说,“在北大,我的室友都是来自内地各个省市的文理科状元,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阅读范围十分广,逻辑思维能力特别强。”

  良好的学术氛围、过硬的专业要求、国际化的教育资源及广阔的就业前景,都是吸引香港学子北上内地升学的重要因素。已在香港做过两年全职摄影师的徐嘉威,偶然得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专业排名世界前三,便慕名而来,期望通过在世界顶尖学府的专业学习,使自己的摄影水平更上一层楼。

  通过四年专业学习,徐嘉威感受到内地浓郁的艺术创作氛围,为含蓄典雅的传统中国风所深深吸引,并将其与现代时尚摄影紧密结合,创造出属于自己独特的摄影风格,受到不少国内外品牌商的青睐。徐嘉威说,“北上内地升学使我能够与内地的摄影高手相聚一堂,互相学习,也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决定毕业后留在内地,用一生的时间去细细品读东方文化的神秘之美。”

  从自我增值到放眼全球

  北上内地升学让香港学生认识到真实的内地,增强其国家认同感,使其不再对身份认同感到迷茫。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律专业的利思琪说,“我的很多香港同学受媒体负面报道等影响,对内地产生不好的印象。来到北大后,我发现真实的内地十分可爱,身边的同学都非常优秀。如果要我定义自己的话,我会说我是一个中国人,然后才是中国香港人。”

  利思琪在生活中经常给内地同学讲述香港发展历史,也向香港同学介绍她眼中的内地。她呼吁大家用思辨的态度去了解香港,了解内地。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学会去伪存真,以包容开放的心态走出香港,走出内地,放眼全球。

  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资料显示,近年来去内地修读本科课程的香港学生每年约有3000人。截至2015年10月,赴内地高校就读的香港学生已超过1.5万人。

  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发言人指出,近年来内地发展蓬勃,机遇良多。香港学生的视野已不再局限于本地,而是放眼中国,以至全球。北上求学,除了为香港莘莘学子提供良好的升学途径,提升个人专业能力外,也有助于他们了解国情,放眼世界。将来为维护香港长期的繁荣稳定,为参与中国建设乃至全球事务做出积极贡献。

  除内地高校赴港招收香港学生外,香港特区政府及各高校也积极参与开展两地学生交流活动,从香港大学千人内地交流计划到香港大学生内地实习计划,再到香港高校赴内地招生计划等,无不反映出两地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视。

(责编:袁勃、杨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