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港澳

香港 树木也是硬道理(说香港)

本报记者 陈晓星
2017年04月08日06:0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香港护树不易,每遇台风天气,就有大树倒伏。
  新华社记者 卢炳辉摄

  绿树是水泥森林中最美的风景。
  新华社记者 李 鹏摄

  近日,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局长马绍祥在网络发文:护木保养,安全第一。提醒工作人员和市民,香港即将进入雨季,要为全城树木进行“体检”,减少树木倒伏。 

  在此之前,林郑月娥、陈茂波等历任发展局局长都曾为树“代言”。 

  城市发展,楼、桥、路之外,关注树木的健康成长,才是健康的发展。 

  爱树成为社会共识

  马绍祥的网络文章透露出香港护树的路径图。首先,发展局辖下的树木管理办事处(树管办)在风雨季前为树木进行检查,处理有潜在危险的树木,减低树木倒伏风险。同时,树管办为私人物业业主提供协助,帮助他们护养私人土地上的树木,具体的做法是在网上提供树木护理信息,举办免费专业知识讲座,让业主知晓他们的责任,掌握正确的护树知识;树管办还会逐家发信给私人物业业主,提醒他们在雨季来临前聘请有专业资格的树艺师,对物业范围内的树木进行风险评估,修剪、加固或移除有风险的树木。

  如果现在您去香港,会在地铁车厢、报章杂志看到不少树木养护的宣传信息,“风雨季前树木护理”成为香港社会的共识。 

  香港过去一直有多部门一同管理树木的困扰,虽然各部门从各自角度可实现综合管理之效,但毕竟各管一段,影响管理效率。2010年香港特区政府在发展局下设树木管理办事处(树管办),统筹涉及树木管理的各个部门,包括渔农自然护理署、建筑署、土木工程拓展署、路政署、民政事务总署、康乐文化事务署、渠务署及水务署等,并负责制订护树政策、培训专业人员,向社会推广护树知识。

  护树需要科学知识

  树木是令城市宜居的重要因素,但维持整个城市树木的健康成长,不是简单的“绿化”和不砍树所能实现。选什么树种、如何养护、如何防治病虫害、如何防止树木倒伏造成意外等,都需要专业人士设计操作。 

  在香港,如果市民发现疑似有问题的树木或有人砍树,马上可以用手机拍照上传网络,管理部门会跟进检查。树管办还为市民准备了纸质的报告表格,上面有配图的树种及虫害简易诊断方法。这既便于管理部门及时掌握情况,又增进了市民的树木知识。 

  香港市民对树木特别是周边的树木非常珍惜,看到有人砍树就会动气,近些年香港社会发生多起因砍树引起的社会争议。事实是,当树木包括列入《古树名木册》的大树感染褐根病时,为保障市民安全和防止真菌继续扩散,就要移除病树,有时还要根据专家的指导挖走带有真菌的泥土。此外,树木有自己的生命周期,要不断选择新的树种,结合灌木、草本植物替代老树,打造多样性和可持续的绿色空间,近些年香港不少街道老化的台湾相思树就已经被本地树种取代。

  植树有方、因地制宜是香港林务政策的立足点。香港常见树种有宫粉羊蹄甲、黄槐、铁刀木、猪肠木、凤凰木、棕榈等,每年栽种树木和时令花卉超过1000万棵。为了更科学地建设城市森林,香港发展局今年初成立城市林务咨询小组,请专家对林务政策、树木管理、城市树艺、城市生态等提供意见。小组成员既有官员也有专家,有城市生态学家、生态修复学家、城市林务经理、树艺师、森林病理学家等。小组下设针对不同议题的专家小组,比如其中一个议题是以绿化降低城市温度,这样的课题虽然不能马上见效,但对城市的未来至关重要。

  植树也应持证上岗

  当下,香港城市树木面临的最大危胁是褐根病,树管办视之为“树癌”,几乎所有被砍伐和移走的大树都是因为患此绝症。城市林务咨询小组成立后的第一次会议就是讨论防治褐根病。褐根病是一种真菌感染,受感染的树木会在短时间内枯萎,邻近树木也很容易通过根部接触、泥土、孢子传播等途径受到感染。树木感染初期不容易看出,但当叶片稀疏时,根部感染已相当严重,基本上无法救治。所以一旦发现病树,要尽快在树冠范围地面挖坑,切断病树与其他树木的联系,或者移除。

  专家提示,香港近年感染褐根病的树木增多,还可能出现病菌变种的情况,要做好应对的准备。 

  香港地窄人稠,又易受台风暴雨侵扰,打造城市森林不易。但事在人为,香港从官方到民间都为城市中的树作出努力。官方在城市建设时就要求将种植空间、适合的树种等细节纳入,并不断更新《古树名木册》,不仅入册树木要批准才能动,树木周边也列为保护区,避免因工程而伤害树木。管理部门还及时为树木做风险评估,特别是人流车流密集的地区,排除枯树病树可能造成的险情。民间团体举办各种活动引导市民识树、爱树、护树。树木管理、树艺等专业渐成热点。 

  香港爱护树木协会曾提出,就像建筑工人要持证才能工作一样,种树、剪树也绝不是“杂工”就能干的,也要建立树木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认证制度。对一个城市来说,发展是硬道理,树木也是硬道理。这是香港给我们的启示。

(责编:袁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