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与坚守:港资企业珠三角扎根转型记
新华社广州6月14日电 题:深耕与坚守:港资企业珠三角扎根转型记
新华社记者 王攀 叶前 战艳
作为国内知名手机整机生产厂商之一,港资企业惠州光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16年底完成了二期扩建项目的一期工程。眼下,光弘科技董事长唐建兴正紧锣密鼓地筹备第二期工程,预计2018年投产后,这家企业的年产能将达到6500万台,届时将跻身国内手机生产厂商的“第一梯队”。
“少数企业的关停并转不代表香港制造业的衰败,香港还有很多制造企业在珠三角扎根、发展,并且在全球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他说。
1998年,香港回归祖国的第二年,唐建兴从香港奔赴惠州大亚湾,开始了全新的任职经历。短短20年间,他不仅见证了大亚湾的诸多工业园区从一片荒草地变成繁华城镇,更见证了企业产品线两次天翻地覆式的巨大转变。
“2002年,我们第一次转型,由音响和DVD机配件转产数码相机和打印机。2007年,我们又一次转产手机整机。制造业万变,但不离其宗,关键是要掌握核心技术。”他说。
与光弘科技相隔不远,是同样在智能手机产业链上扎根发展的伯恩光学(惠州)有限公司。过去一年,这家企业总投资超过50亿港元的两个新生产基地陆续投产,预计今年全年新增产值也将达到50亿港元。
“随着产能的扩展,我们的用工量也会从目前的9万人增加到年底的11万人。我们预期到2019年能够实现年销售额超过600亿港元。”伯恩光学(惠州)有限公司总裁杨建文说。
和光弘科技类似,伯恩光学同样经历过复杂的转型历程。1986年在深圳下沙起步时,伯恩光学还是一个只有100多人的小型工厂,主业是手表玻璃。2006年至2008年,伯恩光学将手机配件作为主要发展方向,投入资金进行技术研发。
迄今,伯恩光学已经形成了包括光学玻璃、蓝宝石玻璃、触控屏、指纹模组组装等在内的70多项专利成果,也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手机玻璃配件供应商之一。苹果、三星、华为、小米等海内外知名企业都在它的客户名单上。
“由于拥有激光3D加工技术,我们承担了苹果智能手表的全部玻璃配件供应任务。通常情况下,苹果都会在全球选择至少两家供应商,但在手表玻璃领域,我们是独家供应商。”杨建文说。
在两位港企“掌门人”看来,每次转型,都是和内地经济发展变化的同呼吸、共进退。唐建兴说,光弘科技的发展,与华为、小米、oppo、vivo等国产手机品牌在全球市场的崛起密不可分,正因为抓住了这一波机遇,企业才得以长足发展。
“只有在内地,才具备从手机研发到生产、销售的一整条产业链和完整技术队伍,不论是模组、玻璃还是后盖、结构件、注塑、摄像头,都有高质量的供应商和物流体系。香港制造业要想继续向前发展,就一定要立足内地,这是我的切身感受。”唐建兴说。
杨建文也认为,内地的广阔需求,是伯恩光学得以持续扩张的扎实市场基础,随着数字经济和移动经济模式的不断深入,从手机到空调、冰箱,再到汽车,玻璃屏正成为日用消费产品的“标配”,“带动我们从2010年以来连续28次增资扩产,总投资超过300亿港元。”
在扎根珠三角的同时,香港仍然在港资制造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眼下,伯恩光学正在筹备年底前于港交所上市,除此之外,在数百亿元人民币规模的全球市场销售中,香港还是伯恩光学的采购与订单中心,内地则是生产和研发中心。
“融资、物流、会计和商务洽谈均需依托香港进行,我们也考虑在香港布局一定的研发能力。”杨建文说。
事实上,伯恩光学与光弘科技只是众多港资企业在珠三角扎根转型的一个缩影。惠州市商务局副局长谢玉国说,在去年惠州新增投资总额超过1千万美元的重大项目中,港资企业占比接近三分之二,在今年前两月的12个投资超千万美元项目中,香港企业占了10个。港资企业仍然是珠三角最重要、最宝贵的招商引资对象。目前,惠州正常运作的港资企业有2603家,占到全市外资企业总量的77%。
“从资金到人才,从技术到国际化水平,港资企业对惠州、对珠三角、对广东,都是不可或缺的。地方商务部门在推动港资企业转型升级上也不遗余力。”谢玉国说。
如今,在伯恩光学的珠三角工厂,活跃着100多名香港籍员工,他们主要承担工程技术研发任务,涵盖了生产自动化到真空镀膜等多个领域。杨建文说,内地不断发展的高端制造业,正是适合香港年轻工程人才就业的新空间。
“回归20周年之际,我们既要看到在珠三角的港资企业越来越本地化,也要看到香港对于我们这些企业的窗口作用并没有改变,特别希望有更多香港年轻人选择到内地港资制造企业发展,以更大的视野拥抱粤港澳大湾区、拥抱祖国。”唐建兴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