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装上金融发展新引擎(“港人治港”系列报道)
位于香港中环的中银大厦、汇丰总行大厦和渣打银行大厦是香港金融业的象征。这三家银行也是香港的发钞银行。 |
开通于2014年的沪港通,打通了上海与香港两地股票市场,揭开了两地金融互通的序幕。 |
6月7日,被境内外投资者广泛关注的债券通有限公司终于在香港宣布成立了。这家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与香港交易所联合出资成立的合资公司,将为债券通相关交易服务提供支持。这就意味着,境外投资者将可以通过债券通公司买卖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各类债券。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也因此又多了一项职能:境外资本进入内地债券市场的服务窗口。
“‘债券通’是加强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重要里程碑”,在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看来,这是国家巩固和提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又一重要举措,是香港金融发展的新机遇。
国际金融中心成色不减
从默默无闻的小渔港到成为与纽约、伦敦齐名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缔造了一个城市的传奇。然而回归20年来,对香港金融中心地位的唱衰却从未消停,先是质疑“一国两制”的可行性,后又因上海、新加坡等金融中心兴起而贬低香港的竞争力。
面对这些唱衰论调,陈茂波选择用数字回应:回归20年,香港股市市值从3.2万亿元(港币,下同)增长到26万亿元;2016年,香港首次上市集资活动总额达1950亿元,蝉联全球第一;香港有超过150家持牌银行,银行业对外交易量超过2.3万亿美元,在全球排名第六;全球首100家银行中,超过70家在香港经营业务……
除了这些耀眼的数字,香港金融管理局署理总裁余伟文认为,最能检验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成色的是两次金融危机。
“回归以来,我们经历的两次金融危机对香港的冲击都不小,但我们的金融系统经受住了不同危机的震荡。”余伟文坦言,在香港这样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体中,维持金融稳定是艰难但又至关重要的工作。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香港人心惶惶。特区政府顶住压力,在中央政府支持下入市击退国际金融炒家,维护了香港的金融稳定,也稳住了人心。香港金融管理局助理总裁陈维民回忆那场危机时说:“金融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金融稳了经济才能稳,经济稳了人心才能稳。我们后来想的是,怎么样监管才能不出乱子。”
陈维民介绍,经历了1998年金融危机的香港采取了大量巩固金融系统稳定的措施,“所以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我们基本上就稳住了整个香港的银行系统,金融体系还是保持了相对稳定。”
比之1998年,香港在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时就从容得多:对银行取款进行了全额担保,让下属公司配合一些政策对中小企业贷款提供一些担保,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危机都是难以预测的,但我们有足够强的防御能力和应对能力,就能给市民信心,更能给国际投资人信心。”余伟文表示。
悄然转变的“超级联系人”
在内地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香港是重要的外资来源地,也是国际企业进入内地市场重要的“超级联系人”。正是借着内地对外开放的东风,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得以不断巩固。而今,内地全面开放格局已形成,国际资本、技术、人才进入内地的渠道更加多元。香港的独特作用还能如何凸显?
陈茂波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他表示,香港的作用在国家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已经经历了悄然的转变。“国家发展到现在,对外开放就不单纯是招商引资了,而是要走出去。” 陈茂波相信,香港依然是内地企业走出去的最佳前进基地。
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商号发展成为世界500强的商业巨头,作为较早来港发展的内地企业,华润集团的崛起足够有说服力。“华润能处于今天这样的行业领先地位,香港优良的商业环境和成熟的资本市场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华润集团董事长傅育宁在接受采访时盛赞了香港对华润发展的功劳。他认为,华润不仅借助香港的平台完成了大规模的融资,也在满足香港资本市场对企业规范化运作的监管要求时,改善了经营机制,优化了公司治理结构。
有着类似感受的企业绝不止华润一家。据特区政府统计,自1993年内地第一家企业(青岛啤酒)来港上市,内地企业在港集资总额已达7000亿美元。现时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超过1000家,总市值2万亿美元,占市场总值逾六成。
陈茂波也看到,在内地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香港是最佳的引路人。”他认为,香港的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与国际接轨,与国际机构打交道的经验很丰富,在内地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可以充当争议调解中心,“香港是唯一既适用普通法,又可以讲中文的地方。”
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则对香港的新角色有更加细致的观察。“内地企业做境外的项目,人家总拿国外的标准来要求我们的装备,觉得我们内地的标准不符合他们的要求。”蔡冠深表示,这时候,香港业界的沟通优势就凸显出来了。跟他们解释了以后,把详细的技术资料给对方提供了以后,对方就明白其实我们的国标一点都不比别人差,甚至于我们的水平更好,价钱更便宜。“所以在内地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协助把内地的技术标准带出去,让我们的行业标准逐渐成为国际标准。”
金融发展的新机遇
尽管经香港进入内地的国外资本量在减少,但香港也在服务内地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发现了香港金融发展的新动力。
随着“一带一路”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内地企业开始到境外发展,但余伟文发现,内地企业光凭自己很难找到国际投资人。“香港的优势是有着强大的国际网络和健全的金融市场。”余伟文表示,香港的中间人角色和平台作用依然突出,只要香港能为各方继续提供周到的服务,仍然会吸引和聚集越来越多的企业。“我们刚做好一个投资清单,帮助内地企业和国际资本牵线搭桥,给他们到海外投资提供风险管控方案。”余伟文介绍。
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香港被定位为离岸人民币的“枢纽”。对这一定位,蔡冠深认为是“独特而显要的”,“不论其他地方离岸人民币业务发展得怎么好,都只能被视为业务中心,但枢纽的角色就表明了香港在这个业务领域的核心地位。”他强调,这是香港主动提升竞争力必须牢牢抓住的机遇。
据香港金融管理局外事主管刘中健介绍,香港自2004年成为第一个开展人民币业务的离岸市场后,迄今已拥有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资金池,最多的离岸人民币投资产品种类。2016年,全球约七成的离岸人民币支付交易额是经香港处理的。
与离岸人民币枢纽角色相配套的,是近些年两地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工程,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相继推出。“内地在未来10年、20年都将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亮点,会对世界更有吸引力,我们的离岸人民币枢纽地位也将在未来的国际金融市场上有着更重要的分量。”刘中健显得信心满满。
《 人民日报 》( 2017年06月15日 20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