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港澳

香港回归20年 实现向全球领先国际金融中心的跨越

中国银行(香港)首席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学术委员 鄂志寰
2017年06月27日08:49 | 来源: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
小字号

回归祖国20年以来,香港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并没有受到经济低速增长的影响,反而抓住了内地企业大举来港上市融资及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性机遇,实现了由区域性金融中心向全球领先国际金融中心的跨越。香港股票市场成为内地企业“首选境外集资中心”,推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体系结构由银行业主导转向资本市场主导。

展望下一个20年,香港金融业仍将面临来自全球经济增长结构性放缓及其他国际金融中心加快发展带来的挑战,但更将继续受益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和内地金融市场加快对外开放,并迎来“一带一路”深化发展、大湾区建设全面展开等历史性机遇,可望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优势

从过去20年的历史演变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在新股上市集资、基金管理和银行业资产扩张及离岸人民币业务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在债务工具市场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股票市场一枝独秀,新股上市集资全球领先,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突出优势。2016年港交所新股上市集资金额总计1953亿港元,超过上海证券交易所1150亿港元和纽约证券交易所1016亿港元,居全球市场首位。1993年首家内地公司“青岛啤酒”上市标志着香港股票市场开始为内地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截至2016年底,已有222家内地企业通过发行H股在香港主板上市,总市值达5316万亿港元,占主板总市值的21.74%。与此同时,红筹股的影响力也在逐步加大,主板市场中红筹股由1997年的59只增加到2016年底的152家,同期市价总值占比由15%上升至20%。H股和红筹股市价总值合计已占香港主板市场的41.78%。

香港新股上市集资获得全球领先地位及股票市场的快速扩张,是内地与香港经济贸易联系不断增强的直接结果,亦进一步证明了香港在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方面的独特优势。经过20年的发展,香港已形成了一套完全成熟的市场化操作规则,市场上有丰富的交易品种和操作手段可供选择,包括供股、配售、定向配售、代价发行等方式。

基金管理业快速扩张,拉动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发展,推动香港成为重要的全球资产管理中心。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财富管理的重心开始由欧美国家向亚洲地区及新兴市场转移,大量海外资金流入香港,来港开业的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服务机构日渐增多,以充分把握在亚洲的投资机会。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年度基金管理活动调查显示,截至2015年底,香港的基金管理业务合计资产达17.4万亿元,其中68.5%为国际投资者资金,总计为11.9万亿,在香港管理的资产总值为6.82万亿。

银行业继续保持区域领先地位,银行业资产规模相对于GDP 的水平居全球主要市场之首。香港是全球银行最集中的地方之一,截至2017年4月,共有194家认可机构,包括156家持牌银行,21家有限制牌照银行及17家接受存款公司,另外全球前100家大银行中约有七成在香港设有分支机构。2017年3月底香港银行体系的总资产达21万亿港元,约为香港GDP的8.5倍。

债券市场尚处初步发展阶段,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短板。香港债券市场发展较为缓慢,截至2017年4月,香港外汇基金票据及债券的未偿还总额为9650亿元,其他债务工具为7842亿元,二者累计1.75万亿元。在现行制度安排下,香港当地大型企业更乐于选择在美元债券市场集资。此外,由于香港政府财政常年盈余,很少需要发行公共债券,难以形成债券市场无风险定价基准。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当前面临的三大挑战

实体经济增长长期低速、其他国际金融中心此消彼长和国内金融中心迅速崛起

过去20年,香港金融业整体规模和结构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实现了由区域性金融中心向全球领先国际金融中心的跨越。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也面临着来自外部经营环境和国内金融中心迅速崛起的挑战。

实体经济长期低速增长带来的挑战。香港是全球最为典型的小规模开放经济,其重要特征是外部环境变化对内部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1997年以来,香港经济经历了数次金融危机的冲击,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进入长期低速发展阶段,香港实质经济增长随之放缓至平均3%上下,低于1988年至1997年平均约5%的增幅,经汇率因素调整后的香港与内地相对经济规模由1997年的18.4%回落至现时的2.9%。从现时情况看,环球经济和贸易低速增长已经成为新常态,香港经济增长缓慢的趋势亦很难在短期内改变,可能对香港金融业的发展前景形成一定程度的制约。

其他国际金融中心此消彼长带来的挑战。根据伦敦城公司(GFCI)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香港金融业具有重要的国际地位。过去10年,全球金融中心的前两位通常在纽约和伦敦之间上下调整,香港与新加坡则争夺第三或第四名,多数时间香港超过新加坡名列第三。因此,美国时代周刊曾将纽约、伦敦、香港列为三大世界金融中心,并称“纽伦港”(NylonKong)。香港在亚洲区域内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是新加坡,自2007年以来多数时间是香港金融中心的得分稍胜新加坡,两者差距较大的时期是在2010年9月至2012年3月期间,得分差距一度扩大至37分左右,近年差距有所缩小,2016年新加坡以4分之差超越香港。

此外,香港作为全球排名第三或第四的国际金融中心,与伦敦和纽约两大成熟金融中心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纽约和伦敦主导全球资本流动的主要方向,而香港则相对被动接受外部市场波动,应对外部冲击能力较弱,在全球金融市场出现大幅波动的情况下,容易暴涨暴跌,放大波幅,表现出明显的新兴市场特征。

国内金融中心迅速崛起带来的金融重心迁移的挑战。进入21世纪后,欧美金融机构继续主导全球金融活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美国金融市场,随后欧洲债务危机持续影响传统金融中心表现,全球金融市场发展的重心逐渐转向亚太新兴市场,国际金融中心格局出现此消彼长的结构调整,上海和深圳金融市场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2016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中,上海排在第13位,深圳排在第22位,双双开始呈现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金融中心的苗头。

此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金融与科技结合不断走向深入,金融科技(Fintech)迅速崛起,开始冲击全球金融中心的现有格局。长期以来,香港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方面有一定的不足,尤其是创新金融是其金融市场的明显短板。相反,深圳在科技研发和创新驱动的股权投资和风险投资方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金融科技将成为深圳建设金融中心的一个重要支点,为其加快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中国内地的金融市场与全球市场加速融合,将进一步推动人民币计价交易的快速增长,成为推动上海和深圳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不竭动力源泉。

人民币国际化将提升香港的深度和广度

展望下一个20年,内地将继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和实现与国际市场的深度融合,将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过去10年,作为人民币跨境使用系列政策的最佳试验场,香港发挥离岸人民币业务的先发优势,迅速形成规模优势,离岸人民币资金池持续积累,交易活动日益活跃,产品选择日趋丰富,逐渐形成从需求到供给再到需求的良性循环,离岸人民币业务构成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最为重要的比较优势。人民币纳入SDR篮子后,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动力将从之前的贸易结算领域为主,转为投资计价及金融产品发展为主,人民币资产和外汇交易产品加快发展。

香港作为全球资金自由港,具备辐射其他离岸市场的先天条件,可以借助各地建立起来的人民币业务系统,加强与其他地区合作,充分发挥离岸人民币的枢纽作用,通过完善离岸人民币业务五大中心,将自身打造成为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的神经中枢。

第一,打造离岸人民币金融产品开发中心。香港应发挥内地企业“走出去”及跨国公司“走进去”的主要跳板的区位优势,针对人民币业务新需求,加快人民币产品创新,提升服务能力。

第二,建设离岸人民币风险管理中心。香港有能力提供全面的外汇风险对冲工具,为配置人民币资产保驾护航。随着人民币在投资及金融交易领域的使用日渐广泛,汇率风险的重要性将会日益突出,引起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投资者的关注,对冲风险、锁定收益的产品需求快速上升。香港银行业应根据环境的变化,加快开发此类产品,满足各类客户的避险需求。

第三,继续巩固香港作为最大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的地位。离岸人民币外汇交易快速增长,香港离岸人民币日均交易量从2010年的107亿美元等值,上升至2016年的771亿美元等值,增长幅度高达6.2倍。人民币在贸易以及投融资方面更广泛的使用,为香港的离岸人民币外汇交易续添强劲的增长动力。

第四,培育离岸人民币资产管理中心。香港金融业可以加强开发资本账下产品,加快扩大客户基础,与央行、主权基金、超主权机构、大型国际金融机构和交易所客户群体建立业务往来。完善境外机构债券投资代理模式,吸引客户开立账户,全权代理其人民币债券投资,以及管理人民币资金。建立更灵活的资金管控机制,扩大交易和持盘能力。

第五,完善离岸人民币清算基建中心。香港应继续完善香港人民币清算体系,巩固现有的金融基础设施平台,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币业务联系和业务往来,为香港银行业提升跨境人民币服务能力打造坚实基础,提升人民币产品优势及服务水平,全力拓展新市场及新领域。

第六,围绕互联互通机制,打造领先交易平台。沪港通和深港通以及债券通的陆续推出,拓宽了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之间的连接纽带,为建设两地共同市场提供了巨大空间。随着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机制的不断完善,内地与香港市场的资金联动更加多元,将有效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深度和广度。

“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香港提供新的发展契机

“一带一路”建设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需要构建强有力的投融资渠道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是内地与港澳在现有贸易、投资合作基础上的模式创新。香港可借此提升自身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综合竞争力,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在全球经济新格局下制定的顶层倡议,突破了传统以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主题的区域合作理念和方式,通过为沿线各国提供共同受益的国际公共产品,为持续低迷的全球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亦为解决当前全球经济贸易困境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主渠道地位提供新的思路和中国方案。要把推进“一带一路”资金融通模式的创新作为建设“一带一路”创新之路的重要内涵,完善“一带一路”金融大动脉,为中国金融业在丝路沿线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广阔的空间。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可以在推进“一带一路”金融大动脉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香港金融机构可以积极参与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目前,各类人民币海外基金规模预计约为3000亿元人民币,可以更好地为沿线国家基建项目提供融资。中国已与多个国家签订产能合作协议,一大批重点项目纷纷落地,中方设立的各类产能合作基金已达到数千亿美元,并将派生出众多金融业务的需求,为融资模式的创新提供有益的补充。

打造服务“一带一路”沿线产业园区及经济走廊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作为推进“一带一路”的平台,中国相继在东盟、中亚、南亚、中东欧和边境地区共设立了多个产业园区。对于政治环境友好、基础设施具备一定条件、产业聚集达到一定程度的园区及入园企业,香港银行业可以提供授信支持为核心,制定完善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为其提供不同的金融产品和多样化的资产配置工具,包括兑换平盘、同业拆借、银行间债券投资以及日常资金清算中的跨时区服务等多个方面。

进一步深化“一带一路”金融市场体系,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香港可吸纳沿线成熟的投资项目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市,发行基建债券和基金等产品,打造国际化的融资平台;加快推动区域债务工具市场发展,推动亚洲区域债券市场的开放和发展,以完善“一带一路”资金融通网络体系;通过支持沿线国家政府和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以及金融机构在香港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以及符合条件的中国境内金融机构和企业可以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和外币债券,鼓励在沿线国家使用所筹资金;强化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构建具有高效的资源分配能力和良好的风险分散机制的投融资管道,从根本上解决“一带一路”建设中存在的资金短缺和融资不足问题。

“一带一路”将为香港银行业带来源源不断的业务机会。背靠“一带一路”整体市场,香港金融业界可以借助内地力量,利用与国际接轨的法律制度、市场规则以及语言文化的优势,借鉴全球金融中心差异化竞争的经验,促进融资市场蓬勃发展;将潜在客户范围扩大到沿线各国,将投资由证券金融市场拓展到基建、实业领域;加强与亚洲基础设施银行和丝路基金合作,争取多边金融合作框架下的参与权和话语权。

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成为香港加快发展的推进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是内地与港澳在现有贸易、投资合作基础上的模式创新,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国际著名的东京湾、纽约湾和旧金山湾区及长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均具有明显的规模、制度和产业集群等比较优势。香港作为区内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培育了金融服务、旅游、贸易、物流、专业服务及其他工商业支持服务等支柱产业,同时拥有对接国际的法律制度、营商环境和大学资源,将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中心作用。粤港澳金融合作,有利于提升香港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地位。同时,香港可以成为内地企业、特别是粤企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的首选商贸平台,珠三角地区转型升级将为香港服务业带来更多机遇。

(责编:覃博雅、常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