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花开20年”特稿之四
港商,一个和紫荆花一样美丽的名字
20年前,回归钟声敲响,香港,穿越硝烟风云,卸下历史重负。回归整20载,香港,助力改革开放,分享发展红利。
港商,一个和紫荆花一样美丽的名字。
背靠祖国,北望神州。香港与内地,同根同心,命运相连。
改革开放初期,港资是“引进来”“走出去”的先行者;如今,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一带一路”倡议的各项实践中,也处处跃动港商积极考察、响应发展的身影。
香港夜景。新华社
从“请进来”到“走出去”
深圳,与香港仅一河之隔。地理接近的优势,使深圳成为港商投资内地的首站。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李秀恒,正是最早投资内地、眼光精准的港商之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内地改革开放大刀阔斧地进行,推出诸多对外商优惠政策。与之同时,香港工业发展正盛,工人严重短缺,工业用地供不应求。
改革开放之初,大批港商跨越罗浮桥,奔赴内地四面八方,兴业投资,兴教助学,成就一道独特的风景。
相比香港高价的人工费和几近饱和的工业用地,内地的工业环境吸引着李秀恒。他将几条劳动密集型生产线,逐渐从香港转移到深圳。从1987年在深圳坪山投资建厂,经历1997年香港回归,如今,打工起家的李秀恒发展成为身家百亿的香港“钟表大王”,坐拥运输、金融、地产等多个产业。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一项项国家级建设规划的推出,也给香港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对香港来说,机遇正变得越来越多,不变的是‘一国’和‘两制’的优势。”李秀恒说。
一方面,香港继续作为内地联系国际市场的桥梁,引入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为内地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另一方面,香港以内地广阔的腹地为依托,在内地的快速发展中获取更多发展机遇和不竭动力。
面对这些历史性机遇,香港要考虑怎样与内地配合,集合粤港澳优势;同时借助背靠祖国的优势,将帮国家“引进来”进化为与国家一同“走出去”,争取更多有利港商投资发展的条件。
“国家所需,香港所长”。在港商眼中,香港拥有的金融、航运、物流、专业服务等优势独一无二,应更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切勿让机会白白流走。”
“七十年代是我回乡帮国家,现在是国家帮我,为我指‘路’。”投资内地近四十年的港商谭锦球说,香港回归二十年,港商搭上了国家高速发展的列车,再也不怕前路荆棘。
贸易版图不断扩大
香港与内地,同呼吸、共命运。
自1985年起,内地一直是香港最大的贸易伙伴。投资方面,截至2017年3月底,港资占内地累计吸收境外投资总额的52.1%。与之相应,香港也是内地对外直接投资的首要地点。
国家发展改革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表示,改革开放30多年来,香港与内地经济不断磨合,已经形成了各自优势最大化、相互依存的发展模式。香港充分发挥金融中心、转口贸易、咨询服务优势,利用内地的土地、人力、资金和市场资源。香港与内地经济现在的发展很“合拍”。
以纺织制衣业起家的印尼华侨杨孙西,在立业之初就把“内地”圈在了事业版图上。如今,他的“企业王国”由闽港扩展至京畿,从纺织工业延伸到房地产项目。北京、重庆、山东、福建、陕西,他的香江国际伫立在天南海北,以“香江”之名参与着这些省市的改革发展。
回归后,随着两地贸易成熟度的积累、贸易额的激增,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环境之下,港资也开始审时度势,寻求建立在共同文化和历史记忆之上的、更高层面的投入。
美国《时代》周刊曾在香港回归十周年时写道:“香港一直是一个中国城市,从未把北大西洋中的那几个潮湿岛屿当成祖国,她向来都有一个美好的祖国。”年近80岁杨孙西,依托中国文化现象找寻身份归依,以文化推广开拓新时期的贸易版图。
“我看这二十年的发展,香港的朋友圈扩大了,香港的文化回归加速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增强了。香港和内地的贸易版图,已沿着‘一带一路’从国内来到海外,而文化认同是我想做的,也是能发挥的优势。”耄耋之年的杨孙西,目前致力于推广中国茶文化,从文化层面帮助“民心相通”。
杨孙西说,两地联系不单是注入资金,更要将中华文化和历史记忆共同“带出去”。香港不乏有着海外背景的闽粤籍商人,他们的海外关系紧密,对国家的归属感更甚。其角色正如“一带一路”建设中香港的地位,是连接资金、贸易与民心的“超级联络人”。
今年5月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深化民心相通上推出了诸多新举措,也为港商的未来投资提供了新思路。
从茶马古道到南海之滨,从敦煌影落到云贵之巅,香港源源不断地从中华文化汪洋中汲取力量,踏浪而行。
香港上环街头“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广告。人民日报海外版 王丕屹摄
与祖国血脉相融
一波才动万波随。
香港对祖国的深情,不仅可从投资内地的历程中窥见,二十年间,捐资助款、贡献家乡的故事比比皆是,令人动容。
祖籍广西的谭锦球是其中一位“推波助澜”者。
在得享七十年代香港经济腾飞的机遇后,谭锦球于八十年代回到日思夜想的家乡钦州,先后投资10多亿元建仓储、通码头,更在九十年代创立香港广西联谊会(后扩展为“香港广西社团总会”),聚集起数十万关心家乡发展的香港人士。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2016年间谭锦球在内地及香港的捐款总额2亿多元。如今,广西社团总会先后为家乡投资数十亿港元,捐资助学余千万;而包括广西社团总会在内,香港大大小小的内地同乡会、工商联会,二十年来都在不遗余力地为家乡发展添火加薪。
大江南北遍地开花的经纬地产项目,不仅给百姓带来了可靠的质量,还为自己赢得了投资的成功。香港经纬企业集团创办人,经纬集团董事局主席陈经纬先生,多年细雨润物无声,多年从商的他凭着一颗回馈社会的“慈善之心”,赢得的社会对他的高度评价“大慈善家”。2012年他在汕头市“广东扶贫济困日”捐资1亿元建学校,捐款1000万元支持外交学院设立“外交学院经纬师生创新创业基金”。一向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陈经纬多年来在内地用于救灾、扶贫、教育等社会公益事业的捐款过亿元。
据统计,仅2015年,就有56名香港慈善家捐赠逾百万元,其中23位慈善家向家乡或祖籍所在地广东、江苏、浙江等地提供帮助,另有9位慈善家针对西部贫困地区或国家级贫困县进行资助。而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八年间,从个人到政府,香港特区共捐资100亿港元帮四川同胞重建家乡。
“说到底,港商也只是一个普通的香港市民,一个中国人。”谭锦球说,他们一代人凭借着香港优势,受惠于国家发展,所以更应时刻不忘以己之力回馈祖国,“中国人该做的,我都会做。”
更多的动人事迹在传颂——
前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知名实业家霍英东为善乐施,一生捐款逾150亿港元,不仅捐资助学、山区扶贫,更全力投资家乡;
信奉“知识改变命运”的“超人”李嘉诚,创办李嘉诚基金会,公益项目遍及全国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坚持“为自己、国家与全人类社会建造共同的尊严和福祉”;
蒙民伟、邵逸夫、李兆基,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几乎镌刻在全国每个大中城市的校园建筑上,他们用对教育的深邃思考,陪伴着祖国的未来。
从边陲小镇的一段路、一座桥,到大学校园的一间实验室、一栋图书馆,从华东水灾、汶川重建等救灾捐赠,到“健康快车”、“亮睛工程”等医疗行动,港商用赤诚与热爱,书写出穿荆度棘、同苦共甘的传奇。
珠江口外,狮子山下,香港分享着二十年来回归祖国带来的红利,而那些筚路蓝缕的故事,也随着东江水婉转低流、敲门入户,汇聚成人人传颂、低吟讴歌的史诗。
二十年栉风沐雨,二十年合作共赢。未来,香港将与内地继续携手,构筑“中国梦”的共同回忆。
(人民网记者 陈瑶 李海元 常红 杨牧 刘洁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