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港澳

港青“北漂”:与大时代携手同行

2017年08月17日13:4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随着两地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香港中学生利用暑期走进内地。7月28日,香港120所中学的120名高中学生,来到陕西西安交通大学,开展香港“2017北京、西安航天科技考察团”走进西安交大体验高新科技创新和发展主题活动。图为来自香港的中学生正在西安交通大学工程坊参观机器人。(张树忠 摄)

7月下旬的一个周末中午,北京国贸附近的某个咖啡馆正进行着一场名为“从狮子山到长城”的沙龙。5位“北漂”多年的资深香港青年,与60名在京实习的香港大学生热烈互动,分享他们的“北漂心得”。

“来北京快一个月了,大家有什么感觉?”受邀参加沙龙的徐天成开场的这一问,已经颇有地主风范。面对一双双好奇的眼睛,徐天成有问必答,侃侃而谈。最近这些年,像这样的分享会,他一年要参加好几场。“毕竟在他们看来,咱算是‘北京人儿’了。”徐天成的普通话已经相当标准,带着些许京腔。

“老北京”里安新家

“不知不觉的,就成了这个城市的一部分,甚至回香港待久了会很想回来。”2006年就已到北京工作的徐天成抬头一算,已经是第十一个年头了。作为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徐天成的家人都在香港,但2009年被调派到香港工作半年,却让他有些恍惚,“总觉得北京才是家,香港只是被调派的地方。”

初来乍到,百般不适,光是秋天的干燥和春天的柳絮就让徐天成吃了不少苦头。“好在那时每天都有新发现,有这种新鲜感,也不会觉得太辛苦。”如今,乍见之欢已变成细水长流的爱,如果有新来的香港朋友觉得北京不错,徐天成会非常高兴,仿佛为自己的家人长了脸;如果说不喜欢,他总想找到原因,帮他们安顿下来,希望他们有所改观。

“80后”的曹肇棆从香港来京也有9年了,3年前还在北京创立了“CBD迷你仓”,有了自己的事业。比徐天成幸运的是,曹肇棆的家人也生活在北京,虽然2008年初到北京也面临种种生活细节还有语言上的困难,但在家人的帮助下不到半年就完全适应了。而今虽然事业繁忙,他仍然坚持定期去日坛公园练形意拳,或者抽空和太太去三里屯寻觅美食。“北京很大,很包容,选择也多。”曹肇棆认为,来自任何地方的人都可以在北京找到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来京8年的余家鸿认为,北京四季分明,开放包容。即使让他头疼的交通和空气问题,近些年也一直都在改善。不过,比起硬件环境的变化,余家鸿对城市软件的改善更有感触。“小区规划越来越人性化了,城市的服务越来越细腻。”就在接受采访当天,余家鸿得知自己的快递被放置在了小区楼下新设的快递柜里,他只要用手机上的条码就可以自己回去取件,免去了托人代领的麻烦。从事投资工作的余家鸿对北京新兴科技的应用环境赞不绝口:“线上线下的结合非常普遍,大家都说老北京老北京,我觉得北京一点也不老。”

2009年,余家鸿因为朋友一句“香港人并不了解内地”,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到北京语言大学学了3个月的普通话,借机体验北京的生活。随后,一家新成立的国有投资机构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从普通职员到高级经理,这一体验就是8年。

由于此前一直在英文环境里工作,余家鸿最初在文书写作上遇到了很大的麻烦。而今,他不仅已经可以胜任各类文书写作,甚至在交谈时常常蹦出很生动的成语。熟悉了北京的工作环境,加之拥有丰富的国际机构工作背景,余家鸿在工作上如鱼得水。回想当初来北京的“一时冲动”,他笑言很“任性”,却也感到很庆幸。

在大平台成就大事业

如果说早些年来北京的香港青年,更多是出于体验未知世界的热情,近些年来京的年轻人则有了更多考虑个人发展的理性。今年刚从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的姜必楷已经准备留下来寻找新的工作机会,比起前辈们的“任性”,姜必楷在来北京之前已经对内地有了很多的了解。

学生时代主修中国研究,毕业后成为政府公务人员又频繁往返两地,2016年入学清华之前,姜必楷就相信,来北京会对自己的成长有帮助。“第一感觉就是太有活力了,讲座多、活动多、公司也多,新东西层出不穷。”谈起过去一年的见闻,姜必楷觉得很惊喜,“有很多新的体验,对拓展自己的视野很有帮助。”

最让姜必楷深受感染的,是北京的社会氛围。“这里的年轻人积极、乐观,有远大的理想。”从滴滴公司实习完后,他感慨,内地发展快、空间广、可能性多,年轻人会更有机会实现他们远大的抱负。“跟他们在一起时间久了,自己也变得雄心勃勃,动力十足。”姜必楷说。

从2014年在国贸建立第一个迷你仓项目,到现在已经在北京、上海拥有了12个项目,曹肇棆的“CBD迷你仓”项目还在快速扩张。对于北京的创业环境优势,曹肇棆有着切身的感受。

“北京有2000多万人口的市场,人们又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这是当时选择在北京创业的重要原因。”在2014年之前,北京绝大多数人并不了解迷你仓,做这类项目的机构也是凤毛麟角。然而第一个项目投入运营不到6个月,使用率就已经达到50%,项目开始盈利,这给了曹肇棆很大的鼓舞。

曹肇棆深知空间的重要性,随着城市越来越拥挤,房间面积越来越小,他相信人们对迷你仓的需求会越来越高。今年5月,曹肇棆的项目得到了国际知名投资机构的青睐,获得了项目史上最大规模的单笔融资金额。同时,北京的辐射效应也开始显现,迷你仓的经验也开始在其他城市复制。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曹肇棆信心满满。

得益于国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余家鸿所在的国有投资机构因其主权财富基金性质和经营状况,在海外深受融资方欢迎。作为昔日伦敦投行的华人投资精英,余家鸿融通中西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

如今,余家鸿管理着一个多资产投资团队,涉及全球多个二级市场,常年与国际顶尖金融机构打交道。“世界一流金融机构对我们态度都是开放和欢迎的,我们对外交流的水平和高度是别的工作很难企及的,观察视野前所未有。”余家鸿说,不同于在伦敦和香港投行工作时的“销售员”角色,现在的工作不仅能够更好地提升自己投资鉴赏的能力和水平,也让他有一种为国家服务的自豪感。

有准备才能更从容

两地交流日益频繁,每年有大批香港大学生到内地实习,越来越多的香港年轻人开始考虑到内地发展。频繁往返于京港两地,徐天成自称是“最熟悉北京的香港人,最熟悉香港的北京人”,自然也成了许多香港年轻人的咨询对象。徐天成知道他们的期待,也了解他们的疑虑。“虽然大家的成长背景、生活习惯甚至价值观念都会有差异,但只要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这些差异非但不是麻烦,反而会很有趣。”徐天成说。

其实,促进两地交流,徐天成这些年一直乐此不疲地在做,他在香港写过文章鼓励港人多了解内地,也在内地出版了《我们香港这些年》帮助内地读者认识香港。而今,两地来往越来越便利,他自然更加鼓励香港年轻大学生多到内地走走看看。但他也强调,要在内地站稳脚跟,他们得非常努力才行。

面对同样的问题,余家鸿也给出了类似的提醒,“内地空间广舞台大,但人才也多,来内地打拼前,需要搞清楚自己的竞争力到底是什么。”他进一步解释道,国际化曾经是香港年轻人的主要优势,但如今内地人才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每年都有大量留学生学成归来,香港年轻人以前的优势不再明显了。不过,他坚信同文同种、潜力无限的内地仍然是香港年轻人闯荡的最佳场所,“很多欧美的年轻人都到内地来寻梦,有志向的香港年轻人更应该到这里来。”

对于想在创业领域试试身手的香港年轻人,曹肇棆更建议他们先到内地工作一段时间。“要先找个合适的平台,认真地学习和了解内地。”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他颇为感慨,如果不是在北京工作的那几年跟着前辈们学习摸索,摸清了内地市场和文化,后来的创业就不可能像现在这样顺利。“成长的挑战很多,但只要肯努力,成功的机会也很多,这就是内地吸引人的地方。” 曹肇棆总结道。(记者 冯学知)

(责编:赵嘉伟(实习生)、刘洁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