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手信店家:将家族传统和乡情“揉”到糕饼里
人民网澳门7月17日电 (吴玉洁) 在澳门阡陌纵横的街巷间,美食是“随遇而安”的事情。或在别具风格的葡式建筑间,又或拐过一条斑驳了砖瓦的旧巷,街口忽然就飘来食物的香气,不起眼的店铺前大排长龙、客似云来。这座面积仅30多平方公里的海滨小城,荟萃中西特色,拥有百样滋味,是继成都及顺德之后,第三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创意城市美食之都的中国城市。
美酒佳肴留住食客脚步,但在离开之时,来澳门的人们总免不了带上葡挞、杏仁饼、鸡蛋卷、老婆饼、花生糖等精美饼食以作馈赠,澳门人统称为“手信”。随着这些“可以带走的味道”成为澳门新的城市名片,一些本地品牌渐渐被游客所熟知,也有些“家传”老店因为坚持手作成为另一道“美食风景”。
官也街,是澳门氹仔具标志性的街道之一,晃记饼家的店主高培基,每天都会经过这条人头攒动的老街。“听长辈说,家族的饼店在光绪年间就开业了,那时候的氹仔还是小小渔村。百年过去,家族生意已经传到第四代,澳门也变成了国际化的美丽城市。”
美味总要经过时光的沉淀。岁月变迁,高培基店里的老婆饼却坚持着代代流传的手作工艺,全部纯手工捏制和烘烤,呈现传统的风味。“面团要反复揉搓直至极富韧性,压平压扁后包上和好的冬瓜馅,用掌心按平,在烤盘内铺好,然后均匀地刷上蛋液入炉烘烤。”说起做法,高培基捻熟于心,与其说在诉说着一门手艺,不如说在讲述着充满传承和回忆的家族故事。
随着时代的变化,高培基和伙计不断研制符合时尚潮流的新口味,但坚持手工制作这条规矩,却从未改变。不足两层楼的小店里,处处悬挂着这个家族的合照和家训,制作间内金字撰写的“诚信为本”四个大字尤为显眼。“面对不断增长的海内外游客和销量,做到纯手工制作的确辛苦。”高培基说,“但这门手艺是爷爷手把手教给我父亲,我父亲又手把手教给我,我还是希望将这个家族的传统不断延续下去。”
始终如一的美味,历久弥香的味道,征服了全球食客的味蕾。驻足街头,吃上一份刚出炉的手信,不仅仅是在品尝食物本身的味道,更能体会这座城市中的手艺人对食物注入的情感和坚持。
议事亭前地的喧闹渐渐远去,侧身走进窄窄的夜呣街,身处林立的老旧居民楼,鼻尖突然被甜香“突袭”。抬眼望去,灰黑的楼面中,一块红底黄字的招牌格外显眼,小小的店面内,四五个活计正有条不紊的制作、烘烤和包装,各类杏仁饼饼盒堆满了半个橱窗。
就是这样简单的铺面,却是一家拥有50年历史的老店。老板李志勇从父亲那学下“碳烤杏仁饼”最古早的做法,传承不变,将半个世纪前的市井味道原汁原味地保存了下来。
每天上午刚刚开门,店门口便排长队,老板和伙计却不急不躁,耐心地现场制作当日售卖的杏仁饼。盐焗过的杏仁被均匀砸碎,满满铺在木制模具的底层;用饼刀推平细腻研磨的绿豆粉,盖在放好的碎杏仁上;最后边按压边铲去多余的粉末,杏仁饼的口感是否能够韧而不硬、恰到好处,全在这一压一铺之间。另一边,一位有着40多年经验的老师傅,将薄如纸片的蛋黄和肥肉用绿豆粉盖实,用巧劲从模具中取出放在竹筐,等待着上炭炉烘烤。
“猪肉的香、蛋黄的咸、杏仁的脆,要和绿豆粉的滋味融汇一体,全靠这一炉炭火的催化。”李志勇介绍,半个小时的烤制,单纯依赖人力不断挪动篮筐以便使受热均匀,烘烤完成后的杏仁饼去除了水分,将原料的味道最大限度激发出来,咬下去够脆却不噎嗓,品相完整不掉粉,才算合格。“刚出炉的杏仁饼拿到手还是温热的,感觉特别吸引。”一位专门从香港来买饼的客人这样说。
李志勇的店铺是很多澳门传统家庭奋斗故事的缩影。上世纪,随着澳门航运业的逐渐成熟,福建、广东等省的人们携家带口来此扎根,在推动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家乡味道。久而久之,不少家庭式的饼店应运而生,糕饼也不再只是单纯的充饥食物,渐渐变成充满意味的馈赠礼品,为远离故土的人们送上一份熟悉的回味和思念,充实了这个渔港的滋味。
揉进了家族记忆,加入了思乡浓情,澳门的手信制作人们,将一门手艺淬炼的炉火纯青,为这座城市添上美味的同时,更增加一抹充满回味的美食故事。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