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港澳

一个传奇人物与一本词典——

第一部汉语拉丁语词典《中国官话》背后的故事

 苏宁
2018年08月01日09:36 | 来源:人民网-港澳频道
小字号

7月14日法国国庆日当天,一个名为“十八世纪巴黎人生活”的展览在澳门巴黎人剧场前厅开幕。在这个对公众免费开放的展览上,位居正中位置、被一个玻璃盒子罩着的一本泛黄大书引起了参观者的注意——《中国官话》,这部诞生于1742年的汉语拉丁语词典,比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编撰的世上第一部汉英、英汉双语词典《华英字典》还早了70多年。

一个被埋没已久的名字

黄嘉略,相信这个名字对世人来说是完全陌生的。但有位中国学者对这个连墓碑都找不到、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连续关注20年,使他从一个影影绰绰的模糊形象,逐渐须眉毕现,最后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物站在我们面前,因此揭示了一段最早的法国汉学史。

16世纪后期,西方天主教传教士陆续进入中国,到17、18世纪,来华的传教士已有数百人,但到欧洲去的中国人却寥若星辰,整个17世纪只有3个人,到18世纪初年也只有两个人,其中一个就是黄日升,嘉略是他的教名。黄嘉略(在西方文献中被称作Arcade Hoang)康熙十八年(1679年)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县一个教徒家庭,从小跟随来华法国传教士学习拉丁文,接受基督教启蒙教育。1702年黄嘉略随同法国传教士抵达罗马,3年后长居巴黎,曾任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汉语翻译,兼管皇家图书馆中文书籍的整理编目工作。他用拉丁文编写了第一部汉语语法书并编纂汉语字典,他也是将中文小说翻译成法文、将中国诗歌和音乐介绍给法国的第一人。1713年,黄嘉略与巴黎女子玛丽·克洛德·雷尼埃结婚,育有一女,1716年英年病逝。

在黄嘉略逝世270年后的1986年,中国社科院世界史研究所研究员许明龙在《社会科学战线》期刊发表一篇黄氏生平的研究,这是第一次有中国人开始关注黄嘉略,尽管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有不少欧美汉学家和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的西方学者都曾撰文介绍过这位18世纪初定居巴黎的中国人。从1982年起,许明龙开始接触黄嘉略的手稿,此后20年间,他多次赴法,苦苦搜寻资料,又先后发表了若干篇论文,不断深化对黄嘉略的研究,并于2004年发表了专著《黄嘉略与早期法国汉学》。

许明龙说之所以如此重视黄嘉略,是因为他为中国和法国架起了桥梁:他是第一位在法国生活的华人,也是第一位法国汉学家。在18世纪法国的中国热中,除了众多法国汉学家外,还有一位中国人为法国汉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后来法国成为“欧洲汉学中心”,与黄嘉略不无关系。

根据许明龙查找到的史料记载,法国皇家学术总监比尼昂(Jean-Paul Bignon)聘请黄嘉略担任中文翻译。此后,黄嘉略被引荐给路易十四国王,成为“太阳王”的中文翻译,但主要还是在国王图书馆内整理由传教士带回法国的中文书籍。从1711年开始,黄嘉略遵从比尼昂的指示,开始编写《汉语语法》和《汉语字典》直至去世。在这期间,黄嘉略先后得到了两位法国学者弗雷莱(N ieolas Freret)和傅尔蒙( Etienne Fourmont)的协助,他与弗雷莱和傅尔蒙的合作,把这两位从未接触过中国的学者带进了汉学的殿堂,这两人之后均成为早期法国汉学的开创者。

历时30余载完成的词典

展览中陈列的这册对开本《中国官话》全书516页,斑点小牛皮装帧,烫金书脊。打开扉页的右下角,可以看到一个椭圆形的图章,词典今天的主人卡迈尔先生告诉我们,这说明它曾经是传教士的藏书。而展品旁边的文字说明显示,它曾经的主人或许是首位尝试将《圣经》译成汉语的法国人李季芳(Benjamin Brueyre)。

自1685年耶稣使团前往中国之后 ,法国国王就对中国风尚和文化充满浓厚兴趣,中国汉字也令西方文人万分着迷。然而编纂汉语语法和汉语词典在当时条件下可以说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巨大工程,没有任何中文语法资料可以借鉴,手边中文图书的数量也非常有限,而且黄嘉略当时在巴黎的生活几乎可以说是贫病交加,5年之后黄嘉略“壮志未酬身先逝”,只留下一批未完成的手稿和中文书籍。法国皇室对黄嘉略遗下的文稿很重视,比尼昂专门写了一封文书交代黄嘉略的遗物安排,当中有不少手稿最终由傅尔蒙接手,这也是《中国官话》最后出版时作者标著为傅尔蒙的部分原因。

从法王路易十四到路易十五,中国的皇帝也从康熙到了乾隆。这部耗时30多年、花费16000枚金币(据说这笔钱足够打造一个凡尔赛宫)的《中国官话》终于在1742年在巴黎面世。一群不会汉语的人要编写汉语字典,困难可想而知。据资料记载,法国皇家印书局的7位师傅花了20年的时间刻了8万到11万个汉字,每个字的印模上都有师傅的名字、汉字的号码,其声标和发音,还有在字典里的位置,仅仅刻字就耗费了700多枚金币。这些用黄杨木雕刻的汉字模具一直被用到19世纪中期,1813年拿破仑国王用这批字模又出了本更全面的中法拉丁语字典。

词典的第二部分还介绍了法国皇家图书馆里的中文藏书,共近4000本中文书籍基本来自康熙皇帝送给法国国王,这也是欧洲史上第一次有类似关于中文藏书的统计。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黄嘉略的英年早逝,当初与他合作的傅尔蒙与费雷莱两人为了争取名位打官司闹上法庭,并因此刻意埋没、淡化黄嘉略的历史定位与贡献,令他在法国汉学界寂寂无名数百年。

一连串传奇成就的佳话

这次“十八世纪巴黎人生活”展览的全部展品,均来自法国巴黎的卡迈尔家族收藏,这个家族说起来是又一个传奇故事。

卡迈尔古董行(Kraemer Gallery)是巴黎最古老的家族古董行,这个原居住在法国东部阿尔萨斯的家族最早可以追溯到1750年。这家肇始于1875年的家族艺术廊自诩为“奢华旧货商”,为拥有博物馆级别的家具和艺术品倍感自豪。法国的卢浮宫、凡尔赛宫、枫丹白露宫和美国白宫、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洛杉矶盖蒂博物馆等世界著名博物馆都收藏着他们提供的古董。

提供本次展览全部展品的Mikael Kraemer先生是家族第五代传人。他告诉记者,据了解《中国官话》当时印刷了250本,如今现存大约15本: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着属于国王的那本,梵蒂冈教皇图书馆有一本,还有几本在几个大学图书馆,剩下的在私人手里,而中国竟然一本也没有。

几年前一位专门研究收藏古藉文献的专家遇到了这本词典,他立刻就想到了我并帮我买下来。自从我拥有这部词典后,亚洲是我展示的第一站,它已经在香港、上海展出过。这本词典不仅仅是词典,它还介绍了中国的古藉经典,是中法文化交流历史的见证。

这本《中国官话》是卡迈尔先生的私人收藏而不是家族的,他已经决定将它捐赠给中国。记者听到这句话简直有些难以置信,再三确认后才连连表示感谢之意。卡迈尔先生的想法简单而真实,他说把宝藏送出去与得到的荣幸是一样的,这样我的名字就会与这个词典一直联系在一起。

400多年过去了,黄嘉略当年一去不复返的背影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若不是许明龙这样有心人锲而不舍的发掘,恐怕他当年的艰辛付出和贡献再也不会被国人所知晓。今天这本终于回归中国的“大书”,是不是可以给这位中法交流史上第一人的在天之灵些许慰藉呢。

(责编:刘晶(实习生)、刘洁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