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港澳

天台风景承载香港记忆

郜婕
2018年09月15日12:3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天台爱情》剧照。这部影片就是以香港天台为主要背景。
  资料图片

  香港人常自称住在“石屎(即混凝土)森林”,形容在这座人多地少、建筑高且密的城市从下往上望的观感。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香港也被不少人称为“天台城市”,其独特的天台文化在钢筋水泥之上演绎着各色别具温度和趣味的风景。透过天台上的风景,可以看到香港人的生活百态,更可一窥这座城市过去数十年的别样记忆。

  法国摄影师罗曼·雅凯-拉格雷兹来香港8年,过去两年间把镜头聚焦在九龙区旧式唐楼的天台上。这些天台面积通常都不大,不少还因铺设管线、架设天线等而颇显局促。但香港居民利用这有限空间进行的活动显然超出不少人的想象:练武、祭拜先人、拍摄时尚大片、搭帐篷露营……

  香港的唐楼天台文化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前后,不少人在亲友所住的唐楼屋顶自建“天台屋”。那时不少唐楼的天台相互连通,俨然成了“二重地面”。住在天台屋的人家甚至把原先在农村养鸡种菜的生活方式“移植”过来,组成“空中村落”。幼年曾住在九龙城唐楼天台屋的沈庆喜回忆,天台屋沿着天台边缘搭建,围出中间一片空地,供孩子们玩耍。曾经的唐楼居民刘荣光则说,唐楼居民时常上天台乘凉、聊天、赏月,天台在那个年代堪称“社区中心”。

  唐楼天台也在相当程度上促成了20世纪60年代前后的香港武馆“黄金时代”。据统计,当时香港的武馆数量多达400多家,大多设在租金相对低廉的天台。每到黄昏,各武馆师兄弟在天台练习拳脚兵器套路或舞龙舞狮技艺,伴着锣鼓声,成为老香港的一道独特风景。

  1953年石硖尾大火烧毁大量寮屋后,香港开始大规模兴建徙置大厦,供原先自建寮屋、天台屋的人家租住,香港居民的“天台空间实践”也由此延伸至徙置大厦屋顶,最为典型的就是“天台学校”。那时不少徙置大厦的天台都被慈善团体用来开办学校,以低廉学费为大厦租户子女提供基本的教育。

  如今,“天台武馆”“天台学校”都已随着时代变迁逐渐消失,但香港人对天台空间利用的创新仍在延续,“天台酒吧”“天台电影院”“天台农圃”层出不穷。

  位于铜锣湾希慎广场38层的天台花园,约800平方米的范围内设置了数十块菜地,种植着数十种瓜果蔬菜,呈现出与楼下繁华闹市截然不同的“田园风光”。这个天台花园每年举办3期种菜活动,每期持续约3个月,参与者多为在附近居住或上班的人。正值天台花园定点开放时间,公司文员夏女士从金钟坐两站地铁赶来,料理她的菜地。“这里一般中午和周末开放,只要开放我都尽量来,看看我种的菜。”她说,“我学到不少东西,打算以后尝试在家盆栽种菜。”

  如果说早年间香港居民对天台的活用体现的是在挤迫生活空间下的灵活变通,如今像天台花园这样越来越多涌现在现代化大厦屋顶的创新,则在这座“石屎森林”之上添上新的风景。这新旧两种风景折射出香港的多元化,正如雅凯-拉格雷兹所说:“香港是一座充满多样性和细节的城市。你不亲眼目睹,难以想象它的样子。”

  (据新华社香港电)

(责编:刘洁妍、杨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