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港澳

港珠澳大桥:与中华白海豚共处的“国之重器”

2018年10月26日08:42 | 来源:新华网
小字号

港珠澳大桥23日举行了开通仪式。当天,人们在大桥东人工岛附近海域拍摄到了一群中华白海豚在浪花中嬉戏、捕食。这一视频传送到互联网上,引起众多网民“点赞”。

港珠澳大桥总长55公里,是世界上最长跨海大桥。九年建设期中,这座大桥创下多项世界之最,被视为“超级工程”和“国之重器”。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副局长余烈说,从方案设计到施工建设,从工程管理到技术研究,大桥管理局和建设者始终重视海洋资源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最终实现了海洋环境“零污染”和中华白海豚“零伤亡”目标。

“在大桥建设时我们承诺‘大桥通车,白海豚不搬家’,我们兑现了这一承诺。”他说。

大桥所在的珠江口伶仃洋海域是中国最繁忙的航运水域之一,也是中华白海豚这一全球濒危物种的重要活动区域。这种海洋哺乳类生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有“水上大熊猫”之称。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陈涛从1997年开始进行中华白海豚保护监测。2013年到2017年间,他曾和同事每月出海一周左右,在5000多平方公里海域内追寻中华白海豚。

截至2018年7月,包括陈涛在内的来自粤港澳三地的监测人员在珠江口水域一共累计识别出2367头中华白海豚。

陈涛说,识别数目持续增多仅表明可识别的白海豚个体仍未饱和,还不能直接得出“白海豚数量增多”的结论,但珠江口中华白海豚种群总体数量相对稳定、部分个体的活动水域发生了变化,已成为中国多数研究人员的共识。

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陈海亮说,近年来,得到保护区支持的粤港澳三地研究和监测白海豚的科技人员超过100人。此外,在大桥主体工程建设期间,保护区管理局和建设方、施工单位还联合培养了数以千计的“观豚员”。

34岁骆国才就是一名持证上岗的“观豚员”。2013年12月考取证书后,他的任务就是在施工前乘船,对周边海域进行观测。中华白海豚每隔几分钟就要浮上海面换气。为防止它们受施工伤害,“观豚员”可采取敲击船只等方式,“提醒”中华白海豚离开。

4年工作期间,骆国才一共见过4次中华白海豚,但没有一次是在施工过程中。在他的工作标段里,超过100人持有“观豚证”。

余烈说,为保护海洋环境,避免对中华白海豚造成伤害,大桥在建设过程中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创新施工工艺和工法,通过提高作业效率、缩短海上施工时间,尽可能减少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大桥通车后,中华白海豚保护和海洋环境保护如何开展,成为大桥管理者和海洋管理部门面对的新课题。

“管理人员将通过覆盖全桥的视频监控、隧道内24小时持续的环境检测和东、西人工岛上专设的中华白海豚观测站及验潮站等智能化设备,对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及附近区域的水、气、声环境和中华白海豚进行持续有效监控。”余烈说。

陈海亮说,粤港澳三地正筹建中华白海豚粤港澳保护联盟,三地将联合开展对中华白海豚的日常救护、信息共享和科学研究活动,众多第三方机构和民间组织将参与其间。

“一两次调查解决不了问题,更重要的是持续不断的跟踪和研究。我们正推进建设更大规模的现代化救护保育基地,继续建立完善中华白海豚的组织样品库和基因库,共同为子孙后代守护好白海豚。”他说。(记者王攀 周强)

(责编:徐丹(实习生)、樊海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