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港澳

话与话相投 心与心相近(知行港澳)

本报记者 张庆波
2018年11月01日04:5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aai,aau,aap……”晚上8点,44岁的郭韶伟坐在香港北角的一间教室里,正跟着老师“咿呀学语”。连续几个月,这个北方中年大叔嘴上吃了不少苦头。“粤语真难学啊”,他笑言:“有时候真觉得加班更轻松!”

  郭韶伟是香港中联办的一名员工。同他一样,这阵子,他的200多名同事都在下班后钻进了教室,拾起了课本,跟拼音字母较上了劲儿。“工作需要,单位鼓励,领导也带头学、带头讲。”郭韶伟说。

  “与香港同心同行”,组织非粤语地区来的干部学粤语,中联办工作人员也视为“一件大事”。

  表达尊重和敬意

  高明是前年从陕西来中联办工作的,负责管理赈灾专户。上半年的一天,一名60多岁的香港市民过来,问询如何捐款的事,接待的人正是他。

  “老人说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想给国家尽点力。”老人的普通话说得很吃力,但每一句高明都记得很清楚。第一次见面,老人就拿出了200万港元,并表示明年还要继续捐。高明觉得,如果自己能用粤语和她说话,即便是简单的,也会让老人更感亲切。“这样也算表达我们对她的尊重和敬意吧。”

  学粤语期间,他特别留意一些数字的发音,做了反复练习。“7.08亿港元,这是汶川地震灾区收到香港赈灾捐款的数字;1.39亿港元,这是青海玉树地震收到的香港善款;35亿港元,这是中联办赈灾账户自1991年设立以来累计收到的香港捐款额。”

  高明说,等明年他再见到老人,他会用粤语把这些情况介绍给老人,告诉她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她一样有爱心和家国情怀的市民,国家和香港才会越来越好。

  学习交流的动力

  赵振国说自己属于“笨鸟先飞”的。办里没组织粤语培训前,他就自费花了4200港元到香港大学报了二期学习班。

  去年9月,他才刚到香港,有一次参加活动和市民交流,大家都用粤语,他说不出,也听不懂,同去的领导倒成了他的翻译。“领导说得这么溜,还为我服务,蛮难为情的,也耽误事。”

  最让赵振国受“刺激”的,还是与他的工作有关。他负责联系青年工作,常年要服务香港青年赴内地考察、交流。他总是发现其中很多人普通话说得很好,对比之下,他颇有些压力。

  “香港青年都这么努力学习普通话,我们在这里工作,有理由不学吗?”赵振国认识一个香港青年,说话有儿化音,带着北京腔,让他很意外。作为北京人,他便好奇地问了问,才知道这个青年为了到内地更好学习,此前特意在网上下载了视频,跟着练了好久。“现在每年有7万多名香港青年到内地学习交流,我们如果不懂点粤语,怎么能服务好他们,和他们做到同心同行呢?”

  听到市民的心声

  “猴赛雷!(好厉害)” “好叻!(好棒)”听到香港同胞夸赞自己,尤斌心里“爽爽的”。9月23日,铜锣湾协进会举行国庆69周年活动,他受邀到台上致辞,第一次全程用粤语完成。“几个月前还不敢想象啊。”

  作为中联办港岛工作部的一员,尤斌常年和本地市民打交道。“学粤语对我们是现实要求。”尤斌说,市民反映对内地的意见建议,本来人家就不好意思说,要是有语言障碍,心里又隔了一层;如果不会粤语,理解起来也未必完全、透彻。这两年,他没事就听广播,有空就哼唱粤语歌。这次办里组织培训,班次分为入门、基础和进阶,他凭着自己“少少”的功底,被划到了“进阶班”。自从学了粤语,和市民聊天时,气氛明显活跃了,话题也多了。“东拉西扯中,大家都很放松,讨论问题更具体和深入。”

  超强台风“山竹”袭港后,有的海滩、社区多断树残枝。中联办粤语培训班的学员还组织了一个主题活动,到港岛杏花邨和新界银线湾清理风灾造成的垃圾。“他们说:“借此练练口语,叻!”


  《 人民日报 》( 2018年11月01日 20 版)

(责编:白宇、刘洁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