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是公路“名医” 更是公路“明医”(人物志)
——访英达科技董事长、香港企业家施伟斌
图为施伟斌近照。 |
“出名,并不等于明白事理,我们追求的是‘明’医,而不是‘名’医,如果你是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明’医,必定会有病人找上门。”采访刚开始,他的第一句话就深深吸引了记者。
“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PPP专家委员”“中国循环经济学会副会长”“香港理工大学兼职教授”……虽然他拥有很多的头衔,但他最喜欢的却是“公路医生”的称呼。因为从1993年来内地发展起,他就20多年如一日地钻研道路养护的循环再生技术,让道路养护行业从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率向环保、节能、高效转变。
他,就是英达公路再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达)董事长、港商施伟斌。他的人生目标,就是通过循环再用技术,实现道路的绿色养护,做一位护路的“明医”。
参与长安街大修获点赞
长安街素有“神州第一街”之称,街道两旁遍布国家党政机关,是中国最具象征意义的政治地标。2009年,为了迎接60周年国庆庆典和阅兵式,长安街进行了10年来的首次大修。而承担这次任务的,正是施伟斌的英达公司。
“当时北京市政府提出,修路工程要做到‘时间最少、水平最高、影响最小’,具体来说,我们只能在夜间有限的时间内修整路面,同时要保持道路的部分畅通。而且,我们也要尽可能不制造污染、废料和噪音,以免影响周边单位的办公和居民的生活。但效率仍然要高。”尽管条件很严苛,但施伟斌并没有感到胆怯和为难。
与传统设备和技术相比,英达方面有着诸多优势:负责修路的大型就地热再生机组机动性好,半小时就可以完成进出场,且在施工时只占据一条车道,不影响长安街的夜间交通;就地热再生技术则实现了原本路面材料的100%循环利用,只需要加入极少量新料就可以完成路面修复,不会产生任何废料。此外,修路机组安装了抽烟净化系统,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烟雾净化后再排放,确保空气的清洁;消音设备的使用,实现了施工过程的低噪音,让首都居民睡得安心。
英达高效环保的修复工作,让长安街面貌在短暂的时间内焕然一新,有关部门与媒体纷纷为之点赞。随后,在广州亚运会场馆道路改造、博鳌亚洲论坛会场道路改造、厦门金砖国家峰会道路改造、上合青岛峰会道路改造中,英达的装备和技术人员们总会大显身手,出色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
仅以上合青岛峰会道路改造为例,英达20天完成了80万平方米的施工,同时不影响道路的通行。更值得一提的是,经专家测算,相较以往传统的养路方式,英达使用的工艺共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116.4吨;减少废旧沥青混合料排放7.68万吨,可填满16个国家标准泳池。
钻研技术要求“被推翻”
然而,英达的成就并非轻而易举得来的。它的背后,凝聚了施伟斌和团队伙伴20多年来的心血和努力。
1993年,施伟斌刚来内地时,就发觉内地到处都在兴建道路,因此他认为未来公路养护会有商机。“但是当我提出自己的想法时,周围的人更多的是表达不解和否定。他们说,修路的生意都做不完,谁还会考虑路面养护的情况呢。”不过,施伟斌坚信,绿色发展、循环经济一定是将来的趋势,于是便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为了占领行业发展的制高点,施伟斌十分注重企业的自主创新。他带领科研团队通宵达旦地在实验室里加班加点,成了经常连续几个昼夜不休不眠的“拼命三郎”。在研发生产设备期间,他还经常往返奔波于欧美几国,与国际科研专家探讨交流,了解新兴产业的动向,并不断将先进的专业技术理念介绍给团队的工程师。
“也许在别的企业,员工画了三天三夜的草图,递上来时,会一心期待得到认可。但在英达不是。草图递上来,员工说的是:‘求你推翻我,你来挑我的毛病。’因为好的技术、产品及理念,往往是千百次被锤炼、被推翻的结果。绝不可以将就。”施伟斌坚定地表示。
正是在精益求精、注重严密逻辑推理的氛围中,英达于1997年研发制造了第一台由国人自主研发生产的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日常养护设备,当时便价值数百万元。迄今为止,英达已拥有国家专利近200项,成为行业内拥有专利最多、科技成果转化率最高的企业。
对于施伟斌来说,任何一项成果的取得,都少不了企业管理者的硬实力与软实力:硬实力是勇气和毅力,软实力是忍耐和坚持。而这些研发之外的思考,也化作他的两本企业管理杂文集——《每月清谈》的创作源泉。
在大局中发挥香港优势
从1993年至今,施伟斌已在内地创业、工作了25个年头。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背景下,他可以说是一个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与参与者。
“20多年过去,内地的发展日新月异,除了经济方面获得的巨大成就,大家在环保意识、循环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文明素质方面均有提高。”施伟斌说,与其他港商一样,之所以成功,就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获得了自身的发展机遇。
“习近平主席前不久会见香港澳门各界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访问团时指出,希望港澳更加积极主动助力国家全面开放、更加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作为香港同胞中的一员,我认为香港、香港同胞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在‘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贡献力量。企业只有将自身和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更大空间。”施伟斌表示,自己的企业如今已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积极“走出去”,在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等地参与道路养护工程。未来,他们还将拓展海外版图,在更多国家和地区显身手。
此外,施伟斌还呼吁,香港年轻人应该多走出去看看,北上到内地学习、创业,开阔视野,锻炼能力。“比如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就为香港青年创业与就业提供了好机会。香港年轻人应积极参与到大湾区建设中,从国家强劲发展中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