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人民网记者走进香港系列报道之六——
多元艺术 点亮香港人文情怀
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车水马龙的大街小巷、琳琅满目的街头美食是很多人对于香港的第一印象,而对于这座如钢筋水泥般森林的城市而言,它的背后却隐藏着别样的温柔。翻旧如新的工厂大厦、声入人心的艺术治疗、老树发新芽的历史遗迹,这座城市焕发出的人文魅力在不经意间能给人以心灵的冲击,让这座以国际金融中心著称的城市,在艺术的熏陶下,散发着温暖的气息。
位于石硖尾的工厂大厦,将老旧的轻工业工厂与当代艺术完美融合。(摄影:沈婧婕)
轻工业工厂和当代艺术,这看似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行业。在坐落于石硖尾旧工厂大厦中的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JCCAC),它们却完美地融为一体。这里既保留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轻工业工厂的特色,也融入了当代艺术的质感,成为具有艺术创意氛围的艺术村。目前,在这个艺术村中已入住超过100个不同类型的驻场艺术家及团体,进行着各式各样与艺术相关的活动。社会文化发展中心就是其中一家艺术组织,致力于通过多元文化的发展和艺术表达的共融,让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艺术的欣赏者和创造者。
位于工厂大厦内的纱鸥丽手织艺术教室。(摄影:沈婧婕)
“命运就算颠沛流离,命运就算曲折离奇,命运……”这首经典的粤语歌《红日》总能带给听众满满的正能量,如果这首歌是由患有失语症的中风患者演唱是否会给人带来更大的震撼?香港首个中风合唱团就是由社会文化发展中心、香港康复会和国际音乐治疗中心共同成立的,希望通过音乐的力量,让中风患者有勇气面对失语症的挑战。从一个单字到一句完整的句子,对于中风患者而言都需要花费时间去练习,这样一个合唱团除了能带给他们丰富的生活之外,还能使他们结交到一班与他们面对相近人生议题的伙伴。
根据2014年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发出的有关残疾人士及长期病患者报告中指出,香港有近6万名中风患者需要长期的治疗,中风失语症比例达38%。“对于部分中风患者而言,说话会有些困难,我们就会鼓励他们唱出来,比如‘我想开个窗’,用唱对于他们来说会更容易一些。”合唱团的音乐治疗师介绍到。音乐充满着一股神奇的力量,能够让人在听到旋律之后就跟着舞动,对于中风患者亦是如此。“我们希望通过音乐,让他们在有限的身体自由中感受及回应当下。”社区文化发展中心节目统筹刘南茜如是说。成立了三年的合唱团,目前直接服务的中风患者及家属已接近60人,共公开表演过8次,接触人数近1500人。以音乐为媒介,透过歌唱为自己“发声”,以伙伴为力量,透过声音传递生活信念,这样的艺术治疗,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艺术的种子播撒在每个人的心中。
大馆内的警察总部大楼。(摄影:沈婧婕)
大馆内的营房大楼。(摄影:沈婧婕)
域多利监狱的铁窗生涯。(摄影:沈婧婕)
艺术可以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也能为老旧的历史遗迹带去新的生命,大馆就是其中之一。位于香港中环的大馆是一所古迹及艺术馆,它包括三项法定古迹:前中区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和域多利监狱。在活化这个建筑的过程中保育者们在尽可能保留历史建筑原貌的同时,也为这个历史建筑群赋予了新生命,警察总部大楼的楼梯围栏就是蕴含着小巧思的地方。为了既保留原栏杆设计,又符合现在的建筑要求,保育者们通过一番思考后在间隔过于宽的栏杆中加入同样的栏杆,缩小了栏杆间的空隙以达安全需求,这一小小的考量,不仅能让访客感受建筑的历史原貌,也能让他们安全地通过原汁原味的楼梯抵达警察总部大楼的角角落落。如今的大馆,不仅能让访客透过各种形式“穿越”回过去,探索香港的历史,体验过去的法制、秩序和周边社区所担当的角色,还配合各式表演艺术,将香港的文化不断延伸,使访客的大馆文化体验之旅更加丰厚有趣。
一座城市对于艺术发展的重视是其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香港正用着其温暖的方式,让市民和游客在感受历史艺术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也能潜移默化的经受着艺术的熏陶,感知艺术为生命带来的力量。(沈婧婕)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