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港澳

从“天鸽”到“山竹”——澳门防灾减灾能力持续提升

2018年12月29日08:52 | 来源:新华网
小字号
原标题:从“天鸽”到“山竹”——澳门防灾减灾能力持续提升

  新华社澳门12月28日电(记者胡瑶)今年9月16日,超强台风“山竹”来袭,10号风球生效时间长达9小时。台风过境后,澳门未遭受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降到最低,供水供电通讯基本正常,历经沧桑的小城在大风大雨中安然无恙。

  而在一年前,澳门在遭受自1953年有台风观测记录以来最强台风“天鸽”正面袭击时,10人不幸遇难,244人受伤,电力通讯大面积瘫痪,财产损失高达114.7亿澳门元。

  痛定思痛。一年来,在国家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澳门特区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步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强化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防灾意识,防灾减灾能力的提升有目共睹。

  国家专家团队千里驰援

  年逾七旬的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亲眼见证了这一年来澳门防灾减灾能力的提升。2017年9月,在澳门刚刚遭受“天鸽”袭击后不到一个月,他率领的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团队就赶赴澳门,协助澳门总结评估台风“天鸽”应急处理情况,完善澳门重大灾害应变总体计划。

  专家团队本着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2017年9月底向澳门特区政府提交了《国家减灾委协助澳门“天鸽”台风灾害评估专家组的工作报告》(初期报告),为澳门今后的防灾减灾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8年3月底,由澳门特区政府委托清华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和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联合编制的《澳门“天鸽”台风灾害评估总结及优化澳门应急管理体制建议》正式公布。

  这份沉甸甸的报告共259页,14万余字,对“天鸽”台风进行了更加全面和科学的灾情分析,提出优化澳门特区应急管理体系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建议,并对相应的重点建设项目提出了中长期建议,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澳门防灾减灾救灾与应急体制机制。

  澳门加强自身防灾减灾能力

  在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团队的科学指导下,澳门特区政府成立“检讨重大灾害应变机制暨跟进改善委员会”,及时跟进澳门防灾减灾工作的进展。

  按照《澳门“天鸽”台风灾害评估总结及优化澳门应急管理体制建议》,在总结强台风“天鸽”经验的基础上,澳门致力于推进建设以特区政府为全面主导、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现代化防灾减灾体系。

  根据专家意见和建议,澳门供水、供电、通信部门更新了应急预案,相关部门积极推进内港挡潮闸建设,加快在低洼地区建造防洪墙,疏通排洪出水口,强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机制,提升对台风、风暴潮等灾害性天气的预警能力,加强对居民防灾减灾意识的宣传。

  澳门还与内地相邻地区持续加强合作,兴建粤澳供电第三通道,推进内地“第四条对澳供水管道”,强化通信网络设施和营运,提高应急能力和城市供电、供水、通信设施水平,加强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保卫城市重要“生命线”。

  经过一年的充分准备,澳门在应急机制、部门协调、应对台风意识和能力、信息的发放效率方面有了明显提升,在应对自然灾害时更有底气。

  台风“山竹”来袭之时,按照应急预案,9月15日晚澳门气象局发出红色风暴潮警告,16个避险中心全面启动,一场城市“保卫战”随即打响。

  9月16日上午11时,十号风球生效,澳门气象、保安、电力、水利、通信、救援等部门全力投入应对,整个城市在狂风暴雨中坚持了9个小时,供水和通信基本正常,仅低洼地带地区因为内涝而出现供电暂停,电力部门立刻出动抢修。台风过境后,澳门保安部队随即展开清障行动,市容市貌迅速恢复,伤亡及损失的程度减至最低。

  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从“天鸽”到“山竹”,澳门特区政府部门和澳门居民深切感受到的是背靠祖国、不断完善自身防灾减灾能力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目前澳门特区政府正有序推动防灾减灾领域工作,修订《澳门民防纲要法》、编制《澳门防灾减灾中长期规划(2019-2028)》、建设应急指挥应用平台;巨灾保险制度、应急预案体系、重要的基础设施工程、公共安全科普教育等工作也提上日程。澳门特区政府教育暨青年局主办“青年义务工作学习交流”活动,组织澳门青年前往四川,学习当地防灾救灾的经验。

  澳门特区行政长官崔世安在2019年财政年度施政报告中明确指出,自构建防灾减灾长效机制后,澳门特区政府已启动18项短期和12项中长期措施,相关工作在应对强台风“山竹”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他表示,今后将健全防灾减灾软硬件设施,强化人员专业培训,持续优化信息发布网络,加强重大事故监测能力和预测预警能力,不断提升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澳门与内地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合作刚刚起步。在内地防灾减灾专家的协助和科学指导下,双方计划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为未来澳门的城市防灾减灾能力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责编:刘洁妍、杨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