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大湾区频道

香港故事丨旅游义工:见证美好邂逅 传递香港温度

2024年12月01日09:43 | 来源:新华网
小字号

新华社香港12月1日电 题:旅游义工:见证美好邂逅 传递香港温度

禹丽贞、梁嘉骏

今年中秋节,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大坑舞火龙体验活动上,四位年龄不同、职业各异的香港市民因共同的热情相会。

文职人员卢琬文专注地听着讲解,为第一次参与制作火龙而兴奋不已;金融从业者郭家威撸起袖子,体验用珍珠草扎火龙的乐趣;企业家李家伦受乡土氛围感染,不时开怀大笑;跨国公司前高管谭慧芬做起了翻译,以流利英语和亲切态度展现香港的“好客之道”。

他们有相同的身份——旅游义工。

2009年起,香港旅游发展局开启“旅游义工”计划,招揽市民,穿着义工服饰,在旅客咨询中心、各大盛事现场,提供地道的旅游建议,让到访旅客感受香港独有的温度与魅力。

最浪漫的事

郭家威在香港金融界工作多年,6年前成为旅游义工。“2018年9月,香港西九龙高铁站正式启用。我有幸作为首批义工,迎接第一班从内地驶来的列车。”忆及义工初体验,郭家威眼中闪光。

“那不仅是一个交通枢纽的启用,更是香港与内地同胞心灵相通的桥梁。”郭家威说,“我觉得这是非常浪漫的事。”

作为背包客,郭家威足迹遍布东南亚,深知旅途中的每一份需求与渴望。如今,他以本地人身份,担当旅客的贴心向导。“我乐于分享那些只有地道香港人才知道的趣处,同时也渴望成为文化使者,从旅客那里汲取世界各地的文化与美食精华,再将这些宝贵的体验带给亲友。”他微笑着说,这是一种双向的滋养。

对于退休的谭慧芬来说,她的义工生涯有诸多难忘瞬间。她曾帮助一位自幼移居英国的港人老者,凭借一张张泛黄的旧照片,重寻儿时记忆。“老者5岁便离家,如今首次回港,只想找回那些童年的印记。我陪着他,一一对照照片,最终找到了20张照片中的19个拍摄地点。”谭慧芬满脸幸福。

“我现在每周工作七天,比退休前还忙碌。”谭慧芬细数自己的日程,从参与红十字会寻人服务,到成为海洋公园的教育大使,再到进校园举办非遗工作坊,她乐此不疲。“早在退休之前,我就已经加入了旅游义工的行列。这不仅丰富了我的人生,更让我在奉献中找到了真正的价值与快乐。”

重新“发现”香港

参与大坑舞火龙活动,让本地姑娘卢琬文看到了香港的另一面。“亲临现场观赏舞火龙,我才体会到原来制作工艺这么复杂,更深入了解了它承载的深厚历史。”她兴奋地说,“我渴望将这份独特的体验分享给每一位来港的朋友,让他们也能亲眼见证并沉浸于这一艺术传承之中。”

参加完舞火龙活动,义工新人卢琬文又一口气报名了旅发局组织的多项培训活动。从跟随社交媒体知名博主学习摄影技巧,到实地探访网红景点并留下打卡照,再到体验长洲的平安包工作坊……卢琬文逐渐发现,即便是再熟悉的地方,也藏着美景与惊喜。

另一位新加入的义工李家伦目前正在香港大学攻读教育学博士学位。“你待人这么友善,为什么不成为旅游义工,将香港的美好传递给更多人?”朋友的一句话让他从心动转为行动。

作为多家基金会的创立者,李家伦不仅在企业管理和慈善事业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也有机会游历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这么多年的旅行经历中,我从没有见过如此独特的旅游义工计划。香港有这么好的项目,我无比荣幸能够参与其中。”他感慨道。

李家伦表示,努力把香港作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魅力展现给世界。“在这里,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都能找到与自己文化相呼应的元素,感受到香港独有的文化韵味。”

7万小时的成长

在熙熙攘攘的尖沙咀天星码头九龙旅客咨询中心,香港旅发局的红帆船标志格外醒目。这是旅游义工志愿服务的工作地点之一。

自晨光初现到夜色降临,前来咨询的旅客络绎不绝,这也是很多人认识香港的重要一站。旅游义工们用专业和热情,见证了无数旅客与香港的美好邂逅。

“20多年前曾来咨询过的外国夫妻,多年后带孩子再来旅游,特意进来问香港现在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旅发局旅客服务总监郑碧芝笑着说。

据介绍,2023—2024年度,旅游义工与旅发局旅客服务团队携手并进,为超过200万名游客提供旅游建议,回复逾230万次查询,专业表现获旅客好评。

“过去14年,我们的旅游义工已经提供了差不多7万个小时的服务。”作为在旅发局工作20多年的见证者,郑碧芝目睹了义工队伍的茁壮成长与香港旅游业的变迁。

如今,这一义工计划正蓬勃发展,今年更迎来了申请人数与成功组队人数的历史高峰。

“香港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元化。”说起变化中的香港,郭家威觉得,“或许10年前,人们提及香港,首先想到的是购物与美食。如今,从国际羽毛球公开赛到网球比赛,众多顶尖运动员的到来,吸引了无数游客慕名而来。”

谈及香港不变的“好客之道”,郑碧芝说:“通过为期约三个月的全面培训,我们致力于让每一位义工紧跟香港旅游的最新趋势,掌握待客的艺术,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向世界讲述香港故事。”

(责编:苏缨翔、崔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