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丨双城牵手 青春汇智——澳门青年上海“取经”故事
新华社上海∕澳门12月6日电 题:双城牵手 青春汇智——澳门青年上海“取经”故事
新华社记者许晓青、刘畅
“今天站在澳门看横琴,大概好比30多年前站在浦西看浦东。上海之行学到太多,也让我对家乡澳门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澳门大丰银行高级客户经理杨启迪刚刚结束为期3个月的第十期“澳门青年人才上海学习实践计划”(以下简称上海“澳门班”)的全部实践课程回到澳门,对自己、对家乡澳门未来的发展有了更多想法和期待。
2012年至2024年,累计有285名澳门青年人才分10期到上海开展学习实践,开阔眼界、增长才干。该项目由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上海市政协、澳门中联办、澳门基金会等共同主办。
从小学到硕士研究生,澳门青年杨骏先后辗转加拿大、广州、北京和英国,完成硕士研究生学业后回到澳门,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取得博士学位。他有几个特别的身份,既是上海“澳门班”第一期第一组组长,同时也是专门邀集上海“澳门班”往届学员开展联谊及公益服务活动的澳门汇智社的会长。
令杨骏颇为感慨的是,他在上海市商务委挂职期间,刚好赶上首届中国国际石油贸易大会在上海举办。“我成了大会的一名志愿者,担任翻译工作。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国家级的国际会议,作为澳门青年能参与其中,感到很骄傲。”
“在上海实习过程中,我看到了国家的方针政策在一个地区、一个领域是如何得到落地的,看到了老百姓的诉求和愿望如何转化为国家的政策方针,然后又落实到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具体工作中。”杨骏说,澳门的公共行政体系需要向内地学习和借鉴,这也为他后来在地方建言献策埋下伏笔。
从上海“澳门班”到澳门汇智社,杨骏和其他创始成员设想,要让“澳门班”学员在上海的所学所思通过社团及其活动得以延续,不要纸上谈兵,而是要化作服务澳门的实际成果。
“澳门班”第五期学员黄茵,完成实践计划返回澳门后成功创业。她告诉记者,上海“澳门班”的丰富经历让自己很快迈出创业步伐。受内地发达的移动互联技术服务启发,她的团队起初与广东一家技术公司合作开发医疗预约软件,签约了澳门的400多家诊所。
后来,黄茵又带着创业项目入驻横琴,在已有业务范围内加入中医药推广服务。最近,她又在尝试增加注册服务,协助内地医药企业到港澳落地、注册品牌,甚至携手“出海”,开拓葡语国家市场。
10多年过去,杨骏、黄茵的经历如今也让第十期学员杨启迪感同身受:“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所服务的浦东新区金融工作局是如此为老百姓的诉求着想,大家以问题为导向走到一线,尽可能去解决普通人的急难愁盼。”
杨启迪实习所在的普惠处,为他提供了丰富多元的学习实践样本,比如接触区级融资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感受特大型城市金融“神经末梢”的各种需求;走村访户,在基层了解百姓所思所想。
“我们走访农村、企业,接触村镇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各类银行,很多在澳门完全看不到,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明白原来都市建设和乡村振兴可以这样实干。”今年11月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杨启迪和“澳门班”同学专程到进博会澳门馆参观,支持家乡与内地扩大商贸往来。
杨启迪大学期间攻读的是公共卫生专业,后来在择业时选择了金融服务业,为期3个月的上海实习让他觉得“人生有了飞跃”。自“澳门班”结业之时起,杨启迪毫不犹豫地与其他24名学员一起加入澳门汇智社。
“既要讲好澳门故事,也会讲好上海故事……我们回到澳门一定不负众望。”第十期上海“澳门班”班长徐幸洁在结业式上发言说。
据澳门汇智社初步统计,上海“澳门班”前九期学员中,绝大部分回到本职岗位进一步服务澳门,其中有20多人担任澳门特区政府各类咨询组织的委员,20多人投身特区政府公务员队伍,还有超过20人参与了内地不同省份政协、海联、青联、侨联的建言献策。
“大家都能发挥专业所长,寻找到人生新价值。这个‘摇篮’孕育大家成长成才,增强了我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让我们对国家、对澳门的未来充满信心。”杨骏带领澳门汇智社成员近日在上海参访时说。
“今日的横琴,明日或将成为浦东。”短短3个月,杨启迪从一名澳门抵沪的“首来族”,变成了牵挂上海的“回头客”。
上海白玉兰“牵手”澳门金莲花,澳门汇智社的新老成员格外珍惜从上海“澳门班”开启的神奇缘分。双城之花凝聚智慧与力量,将绽放更美好的未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