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大湾区频道

香港故事丨香港戏棚:一棚一“孤品”

2025年01月26日15:32 | 来源:新华网
小字号

  新华社香港1月26日电题:香港戏棚:一棚一“孤品”

  新华社记者曹霁阳

  在香港,有种随建随拆的“竹木剧场”令人称奇:可容纳几千名观众,却无需钢筋水泥和重型机械,工匠们仅用竹子、杉木为主材,几周之内便搭建完成。演出落幕,即可全部拆除,恢复场地本来样貌。

  缔造这“海市蜃楼”般景象的,是“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之一——戏棚搭建技艺。

  一代代戏棚师傅继承祖辈传授的技艺,根据不同的场地和主题,将每个戏棚打造成独一无二的“孤品”,在香港展现中国传统建筑智慧的独特魅力。

  古老戏棚 非遗瑰宝

  去年秋季是68岁的陈煜光师傅一年中最忙的时段。这位香港戏棚搭建技艺的第四代传人,带着团队在香港元朗厦村乡安营扎寨,为10年一届的厦村乡太平清醮活动搭建戏棚。

  经过40多天风雨无阻的搭建,一座可容纳3000名观众的大戏棚矗立眼前,足有8层楼高。

  戏棚是香港当地筹办传统节日时,演出神功戏或举行各种仪式活动的场所。搭棚师傅用竹子、杉木构建主体结构,以篾条做绑扎固定,顶部和四周覆盖锌铁皮,既遮阳又挡雨。

  这种建筑材料简单、灵活环保,蕴含的中国传统建筑智慧令人赞叹。2017年,戏棚搭建技艺被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列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据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事处总监何惠仪介绍,戏棚搭建技艺在香港经过了几代人的传承,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更重要的是,它具有维系和团结社区的价值,反映香港地区的文化特质,亟待保护传承。

  香港非遗办事处资料显示,香港关于戏棚最早的记录出现在19世纪末,已初具现今戏棚的形制及规模。后来,部分搭棚师傅从广东迁至香港,把他们的技术与香港本地的戏棚工艺结合,经历几代传承及改良后,发展成现在的戏棚建筑形态。

  何惠仪说,香港戏棚搭建技艺也面临人手短缺的困境。目前,全港熟练的搭棚师傅仅余二三十人。

  一生热爱 乐在其中

  小时候,陈煜光就经常跟着做搭棚师傅的父亲来到戏棚场地,看搭棚、听粤剧,逐渐对搭棚感兴趣,13岁便入了行,大约两年就掌握了基本技巧。

  “整个戏棚的构思和布局,都在这儿。”陈煜光用食指点了点自己的太阳穴,意思是这一切都依靠头脑。

  搭戏棚跟建楼房有很大不同,没有多个工种相互配合,也不依赖建筑机械,从设计、搭建再到拆除,全由搭棚师傅手工完成。他们通过观察现场环境和地势,就可确定戏棚结构;无需经过复杂计算和绘图,就可以施工。

  10年前,陈煜光带队在厦村乡搭建的戏棚更为壮观,可容纳约6400人。

  “戏棚的大小取决于活动主办单位的要求和观众人数。”陈煜光介绍,大型戏棚通常采用仿照铜钟形状的“大金钟”造型,用于规模较大的活动;另一种“龙船厂”戏棚,结构相对简单,低矮扁平一些,用于每年例行的节庆活动。

  师傅们会从后台搭起,由其垂直方向向两侧延伸,再起高度,构建棚顶,最后铺盖锌铁皮。在此过程中,还要搭好舞台、地台、楼梯等结构。

  传统手艺背后,蕴含着力学及人体工学原理。“跨度是承重关键。这次厦村乡的戏棚用了1800多件杉木,近2万根竹子,起到承托作用。”陈煜光说。

  被当地人称作“篾仔”的篾条不能不提。陈煜光说,香港戏棚搭建技艺传承了几代人,唯一变化的就是用来绑定、加固竹子和杉木的竹篾,换成了现代的胶篾,更有韧性、更耐用,加强了戏棚的安全性。

  站在厦村乡的戏棚中央,陈煜光抬头望着棚顶说:“通常‘大金钟’的顶部都是两层,这次有三层,通风、采光更好,这是我的创意。”

  陈煜光笑了,黝黑的脸上,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做着做着找到了技术和手艺带来的乐趣,正是我喜欢的,是我最大的满足。”

  古老技艺 期待传承

  古老的戏棚搭建技艺,对陈煜光这一代来说,除了是安身立命的本领,也意味着责任和担当。

  当有人提出传统技艺应该随着时代发展加入新元素时,陈煜光摇着头说:“时代越进步,我们的棚越要保持原汁原味,这样才可以保护好这一传统文化。”

  户外工作本就辛苦,搭建戏棚更是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此外,这项技艺还要求从业者勤于思考,不断突破各种限制,可谓双重挑战。

  有的人因不能吃苦而放弃,有的人则转去做其他建筑行业,还有的人满足了好奇心之后便转身离开……缺乏新人入行传承,已是不可回避的现实挑战。

  为唤起各界关注,香港特区政府希望通过研究、记录和推广等工作,促进包括戏棚搭建技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方位保护和传承。

  何惠仪介绍,特区政府2019年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助计划。借助这一计划,非遗办事处与香港岭南大学合作,邀请专家学者对戏棚搭建技艺做全面资料搜集和研究,今年出版了相关专刊。

  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通过举行“同乐日”活动,请戏棚师傅现场示范;有大专院校学生制作多媒体节目,生动展示戏棚搭建的流程、技艺;教育部门、文化部门也参与进来,开办教师工作坊等,促进更多人了解这项技艺。

  如今,陈煜光的两个儿子已继承父业,成为香港戏棚搭建技艺的第五代传人,陈煜光为此感到欣慰。他说,会一直做下去,也希望更多年轻人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投入进来,让这项古老技艺后继有人。

(责编:曹欣悦、崔译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