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分析:香港“黑雨”信号破纪录的背后


新华社香港8月7日电 题:新闻分析:香港“黑雨”信号破纪录的背后
张雅诗、谢妞
香港正值雨季,近日连场暴雨,黑色暴雨警告次数、雨量等打破历史纪录,引发广泛关注。极端天气频发,考验城市防灾韧性,也令人思考个中成因。
8月2日,人们撑伞走在雨中。当日,香港天文台再一次发出黑色暴雨警告信号。这是一周内连续发出的第二个黑色暴雨警告。新华社记者 朱炜 摄
季风与高空扰动交错引发暴雨
7月29日至8月5日,香港天文台共四次发出黑色暴雨警告信号,打破一年内最多“黑雨”纪录。尤其在8月4日深夜至5日清晨,天文台先后两度发出“黑雨”警告,相隔仅约6小时,刷新1999年以来最短间隔纪录。
8月5日凌晨至下午5时,全港多区雨量急升,大部分地区累积超过200毫米,市区及新界东部分地区更突破300毫米。其中,香港天文台总部录得358.8毫米,打破8月单日最高雨量纪录。
香港天文台日前发文指出,这次暴雨与多种大气条件同时作用有关。随着西南季风在8月2日逐渐增强,为华南沿岸输送源源不绝的水汽,加上近日有高空扰动靠近,并配合良好的高空辐散,其动力条件令低层空气更容易向上爬升至大气顶层,十分有利大雨发展。
香港天文台科学主任麦佩缇表示,每年5月和6月,香港盛行风向都会从偏东风转为西南风。由于西南季风带来充足水汽,大气会变得不稳定,有利对流活动发展。若配合高空扰动等其他有利的大气系统,暴雨便可能发生。
8月4日至5日的连场暴雨,是由西南季风与高空扰动共同作用所引发。这样的天气组合是否属于罕见现象,还是逐渐成为香港夏季的常态?当中涉及的大气条件与触发暴雨的机制是否会在未来更频繁地配合出现?
对此,麦佩缇表示,有利大雨的大气条件和触发机制不一定同时出现和配合。此外,暴雨发展的位置、时间及雨量也有随机性,所以西南季风带来大雨影响的位置每次都会有差异。
8月5日,车辆在香港街头雨中行驶。新华社记者 朱炜 摄
水浸和山泥倾泻考验城市韧性
破纪录的“黑雨”,不仅是一场自然灾害,更是对香港应对能力的一次考验。
8月5日“黑雨”警告生效期间,香港多区出现水浸及山泥倾泻。有市民拍摄到香港大学附近山坡洪水夹泥沙倾泻而下,直冲行人桥。薄扶林道与士美菲路也出现积水,汽车需减速通行。
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雨,特区政府各部门迅速应对。紧急事故监察及支援中心在暴雨期间一直持续运作,民政事务总署开放多个临时庇护中心,让有需要的市民入住。渠务署派遣超过180个紧急应变队伍处理水浸个案,巡查及清理全港约240个因淤塞容易引致水浸的地点。各区区议员和关爱队前往探访受影响市民,了解他们的需要并送上物资。
“黑雨”结束第二天,记者走访港岛等多个受到水浸影响的地点,看到积水、坍塌的树木和泥沙均已处理完毕,车辆行驶恢复正常。
暴雨期间,香港共接获20宗山泥倾泻报告。特区政府土力工程处处长张伟文表示,该处为了迅速应对突发情况,立即安排工程师到山泥倾泻现场视察,并向相关维修部门提供技术建议。该处还采取多项临时措施,包括清理堆积在道路上的山泥、加固斜坡结构、铺设临时排水系统等,以确保道路畅通及市民安全。
“目前,大部分个案已完成临时加固工程。接下来将进一步评估这些斜坡的风险,并根据‘防治山泥倾泻计划’展开永久性巩固工程,务求将山泥倾泻再次发生的机会降至最低。”张伟文说。
8月5日,车辆在香港街头雨中行驶。新华社记者 朱炜 摄
人工智能辅助防灾工作
一些专家预测,未来极端天气可能更频繁,香港需加强气候风险评估与基建抗灾能力。除基建与应变机制,科技也正逐步介入预报工作。
香港天文台指出,此次暴雨过程中形成的狭长雨带与西南季风密切相关,而人工智能电脑模型“风乌”在大约一周前已捕捉到东西走向的雨带将覆盖广东沿岸,并预测出接近实况的日降雨量最高值。虽然分布未必完全准确,但能为较早对强降雨作出预测提供基础。
暴雨是引发山泥倾泻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斜坡安全方面,香港最近也引入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监测效率。张伟文表示,土力工程处以往主要依据过去24小时雨量作为预测基础,人工智能系统则综合考虑多项因素,包括地质结构、斜坡倾斜度等,能更全面评估山泥倾泻风险。此次“黑雨”中,他们看到了初步成效,未来将持续优化系统。
除政府层面应对,张伟文也呼吁,虽然暴雨过去,但山泥倾泻的风险仍然存在,不能掉以轻心。他建议,市民在暴雨后暂停登山或进入受山泥倾泻影响的范围,以保障自身安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