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专访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署长李美嫦
瞄准世界级文化都会 打造香港文化新蓝图
香港特别行政区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署长李美嫦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覃博雅 王子涵 摄)
人民网香港1月30日电(覃博雅、付龙、曾伟、王子涵)春节前夕,香港特别行政区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以下简称康文署)署长李美嫦接受了人民网的专访,向记者展示了自己心目中“世界级文化大都会”的蓝图。
粤港澳三地政府自2003年起,将每年11月最后的一个星期日定为“粤剧日”。(图片由香港康文署提供)
480个项目清单 静待申请非遗
李美嫦介绍称,康文署的使命之一就是文化传承。
2014年,在香港科技大学进行的全港范围普查下及“非遗咨委会”的督导下,公布了含有480个项目的“香港首份非遗清单”。目前,粤剧、凉茶、长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龙舟游涌、香港潮人盂兰胜会、大坑舞火龙、古琴艺术、全真道堂科仪音乐、西贡坑口客家舞麒麟和黄大仙信俗成功列入国家级非遗清单。其中,粤剧已于2009年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美嫦以粤剧为例,介绍了康文署如何对非遗保护进行支持。
粤剧首缺培训场地。目前,相关方面已腾出若干场地培育粤剧新秀。油麻地戏曲中心,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著名的高山剧场于2014年开始加设了专门的粤剧训练场地;西九龙文化区在建的戏曲中心有望2017年底落成启用,届时将重点进行粤剧人才培养。“一台粤剧光有台上表演的人才是不够的,还需要台下和幕后的一系列人才。”李美嫦指出,为了改变粤剧曾面临的“青黄不接”人才局面,不但要培养粤剧演员,还将培养从剧本创造、设备维护到舞台设计等一系列专业人才。
在市场化的当下,粤剧能否兴起的关键仍是观众的多寡。李美嫦表示,部分已为人父人母的观众,本着“从娃娃抓起”的劲头,自发形成了若干儿童粤剧兴趣团体。康文署方面也经常邀请广东省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粤剧团体来港交流演出,还就粤剧手稿、戏服等文物进行研究并加强保存措施。官方与民间的两条线,都会为将来的粤剧市场培养一大批忠实的观众,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我希望粤剧能在香港生根发芽。无论孩童还是老人家,都能喜欢这一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李美嫦说。
香港历史博物馆此前举行的大型展览《汉武盛世︰帝国的巩固和对外交流》,以立体画作宣传吸引公众人士参观。(图片由香港康文署提供)
足不出户看经典 众口皆调或实现
李美嫦表示,康文署的另一个使命就是提高香港市民生活素质。目前,香港正逐步做到让市民低成本负担“国际综艺合家欢”。既有高雅前卫的各色舞蹈,也有老少皆宜的文化剧目,还有近年走红的韩国街舞团体,更有“高冷范儿”的戏曲节,方方面面的人群都照顾到了。“观众需要什么样的节目就做什么样的节目。”她将此形容为“开放式的欣赏氛围”。
显然,康文署所做的并非一味地迎合大众口味,事实上,引导民众兴趣、培养创新氛围是它一贯的主旨。李美嫦以“往往给人枯燥感”的文物展为例,青少年因年龄缘故很难有太深的兴趣,年龄大的人群则会顾忌价格和内容等因素,但康文署通过在一些细节上的细微变化使这一情况有了改观。
首先,康文署近年来联合内地多家博物馆来港展出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物,使香港市民足不出户就能与古人古物达成“神交”,凸显了展览的地位和品质;其次,加入仿古汉服穿戴、大头照拍摄甚至化装舞会等互动元素,吸引了一批批“90后”、“00后”乃至“10后”的年轻市民参与,从而大大拉低了观展年龄层;再次,部分博物馆和展览馆今年起将逐步尝试免费或针对部分人群免费的措施,也将大大激励市民走进馆内。
“总而言之,尽可能从不同角度照顾到本地观众的需要,同时又满足各展出和表演团体的生存要求。” 李美嫦认为,只有做到“多赢”,才能形成多方和谐的局面。
香港单车馆设有一条符合国际比赛标准、长250米的木制单车赛道,并配备专业器材和设施,除了为香港代表队提供一个高素质的训练基地外,亦是举办大型场地比赛的理想场地。(图片由香港康文署提供)
鼓励多元化创作 打造国际文化都会
相比前两个使命,“打造世界级的文化都会”更像是一种远大的梦想。但在李美嫦看来,这是有径可循的。
对于各演出团体而言,香港有着一个十分便利的优势——在手机端和互联网上可以通过在香港官方的“一站通”订票网址或其它相关APP,轻易地获知所需场地信息并迅速订(租)下。李美嫦认为,判断文化团体是否青睐香港,场馆的使用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风向标。事实上,由于订(租)场地的便利性,这一指标已经基本饱和。
演出团体的数量得到了保证,下一步则是提升表演的档次,在这方面,康文署的“威力”就表现出来了。仅在今年,就有美国费城管弦乐队和西班牙音乐团队等参加一系列音乐活动;4月的“科学节”上,将会出现欧洲某著名探索节目创作团队的身影;4月“华文戏剧节”上,将演出庄子与现代的“庄先生”之间的“穿越”对话;今年恰逢猴年,6、7月间的戏曲节上还将有南北“猴戏”现身;11月与故宫博物院举办的联合展览上,甚至将出现罕见的“皇家婚礼”……在李美嫦的日程表上,已经开始考虑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代表访港时,将访问国的特色文化作品加入云集世界各地前卫艺术的“新视野文化艺术节”。
世界高水平演出团体和创作团体的参演,不仅打造了国际文化人与香港官方的牢固关系,也拔高了香港演出和观赏的两个层面的鉴赏水平。一方面,本地的艺术文化团体有更多机会接触顶级文化作品,甚至有机会与国际巨星同台切磋,给本地艺术人群搭建了上升的平台;另一方面,多元化的高水平节目使观众的兴趣得到分化,人群得到进一步的细分,从而产生更多爱好与关注。观众市场热情的高涨与兴趣的多元化,将反哺给创作团体,降低其创作的局限,发挥其创新的能动性。
据李美嫦透露,康文署为了培养本地艺术团体,除了大力提供机会外,还赞助了一些有潜力的节目,其中不乏各类重大体育赛事。以刚刚结束的世界杯场地自行车赛香港站为例,许多参赛的选手都赞赏单车馆设施。诸多体育赛事的承办,也让“世界级文化都会”的内涵更加充实。
在李美嫦眼里,铸造“世界级文化都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服务。对此,她踌躇满志:“就城市而言,兼收并蓄中西文化;就服务而言,让老百姓欣赏到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这就是我们的心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