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港澳

卢新宁:让“文化”成为香港未来发展关键词    

2021年07月21日18:58 | 来源:人民网-港澳频道
小字号
香港中联办副主任卢新宁致辞。图片来源:大公文汇网
香港中联办副主任卢新宁致辞。图片来源:大公文汇网

人民网香港7月21日电 (记者陈颖、实习生冈秀雅)“融通中外·文明互鉴”——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高峰论坛21日下午在香港湾仔会议展览中心举行。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张旭、香港中联办副主任卢新宁等出席高峰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香港中联办副主任卢新宁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香港长期以来就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的一条“运河”,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这是对香港过往成就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未来发展的更高期待,更是不容错失的重大机遇。以下为讲话全文:

 

让“文化”成为香港未来发展关键词

——在“融通中外·文明互鉴”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高峰论坛上的讲话

卢新宁

尊敬的林郑月娥行政长官、张旭副部长、马逢国会长,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下午好!很高兴与大家一起探讨香港文化发展的未来。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嘉宾和朋友表示诚挚的问候!

香港是众所周知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是人们向往的美食之都、购物天堂,也许是因为经济对香港发展的贡献太过突出,同步成长的文化反而让人印象不深,甚至会有“商业味太浓、文化味不足”的感觉。

2019年春我来港工作不久,一件小事让我感受到香港独有的“文化魅力”。我的一位30多年没见的大学同学,专程从广州赶到香港观看第七届巴塞尔艺术展,200多家全球顶级艺廊参加的艺术盛会显然让他感到震撼。他绘声绘色地向我描述展览的盛况,感叹如何一票难求,说相比于维港两岸的繁华街道,他更喜欢多姿多彩的文化香港。

来港两年我深有同感。漫步在尖沙咀的星光大道,眺望未来文化新地标西九文化区,时刻都能感受到中外文化艺术的脉动。一百多年来,香港从偏安一隅的小渔村一跃而成举世瞩目的国际大都市,也因缘际会架起了中国与世界相互了解交流的桥梁,在时代的风云际会中涵养出自己的城市文化气质。在座各位,都是这一恢弘历史进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也是这一发展奇迹的贡献者和受益者。

今天的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国家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这是一个东方文明、中华文化向世界自信展示的新时代,也是一个中西文化互鉴互通、交流碰撞的大时代。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这是对香港过往成就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未来发展的更高期待,更是不容错失的重大机遇。我愿借此机会与大家共同讨论几个问题。

第一,打造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香港应如何增强“对话实力”?

香港接九州风、通五大洋,长期以来就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的一条“运河”。在频繁的交流互鉴中,逐步造就了众多国际知名的文化交流平台,形成了亚洲艺术品交易中心、亚洲创意中心、东西方表演艺术中心、会议展览中心等,这是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优势和底气所在。

香港善于做中间贸易,眼观六路、连通东西就能风生水起。但“文化”具有特殊属性,它没有既定之规,无法用数字衡量,而是根源于独特的人类经验、幽微的人类精神、深厚的人类价值,有着巨大的空间与开度。“文化交流”因而也有着特殊性,它需要的不仅仅是资金、规范、契约,更需要同声相求、同气相应、知音相惜,形成文化交流的“气场”和“土壤”。因此,香港打造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自身先要有深厚的文化艺术感染力、丰沛的文化艺术创造力、广泛的文化艺术辐射力。很难想象一座没有文化底蕴的城市,会成为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香港喜欢对标国际,伦敦、纽约都是从贸易起家,而后以金融闻名,同时成为世界文化艺术中心。香港需要苦练“内功”,用更多更好的作品和项目“话事”,才能“请得进来”“走得出去”,拥有与国际文化艺术对话的实力。

多年来,香港从电影、电视、动漫,到音乐、出版、广告、艺术设计等,都有不俗的发展成就,并深度融入了世界文化体系。但过去几十年来长期领先,并不代表未来可以持续领先。周边的韩国、台湾以及东南亚等已先后崛起迎头赶上,香港文化产业的传统优势受到明显冲击,有些已经走向低谷,需要迎难而上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吸引力,更好发挥中西文化交流的纽带作用,努力成为中外文化艺术各领域“打卡点”,把带有港产标识的文化艺术产品和服务远播世界更多角落。

第二,打造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香港应如何提升“文化魅力”?

2019年6月,我曾看过一场演出,对我触动很大。这是一个成立不到3年的香港乐团,成员全是演艺学院毕业的年轻人,他们到敦煌采风后,立志组建乐队演绎敦煌音乐,并创造性地研究古谱古音,成功演绎了敦煌壁画里的场景。看了他们的演出,旋律至今仍不时回旋于脑海。疫情期间他们通过云直播音乐会,当天就有66.18万观众在线观看,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反响。敦煌与香江的“交响”,狮子山和莫高窟的“对话”,让人欣喜,也给人启发。树高千尺,根深才能叶茂。香港要做好文化交流,提升文化魅力,首先要寻找自己的“文化主场”,筑牢自己的文化根基。

香港曾拥有一批有着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大家,也曾涌现过一批有着广泛传播力的经典作品。饶宗颐通过学术研究将中国思想传播到世界,金庸通过武侠小说将中国文化介绍给世界,王家卫通过电影艺术将中华韵味展现给世界……好作品不会凭空而来,这些文化品牌为什么能传诸于世、传之久远?是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根和魂,最动人处都饱含着对中华文化的深沉之爱。在座各位可能不少人都看过音乐剧《利玛窦》,利玛窦虽以传教为己任,却表现出对儒家文化的“温情与敬意”,这背后正是中华文化的魅力。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华优秀文化是我们取之不竭的宝库,许多外国人都从中寻找素材、寻找灵感,如果我们自己却疏离家国情怀、丢弃文化根脉,不懂得从本国历史文化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甚至陷于“本土”迷思、阻断历史长河,怎么可能创造出独具魅力特色的文化形态,又如何谈得上拥有与世界对话的实力和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香港是世界的、更是中国的,从文化上来说,固然要八面来风兼收并蓄,同样要一脉相承培根铸魂。唯有“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让充满时代特点的“中国气派”“中国故事”唤起更多“温情与敬意”。

第三,打造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香港应如何激发“文化活力”?

香港已经开启了由乱及治的重大转折,大家都期待社会重新出发。“十四五”规划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蕴含着国家的期望和苦心,这也是推动香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一步。文旅部张旭副部长昨天一到香港,就与香港文化界代表人士座谈,听取意见和建议,充分体现了中央的支持与关心。文化是事业,也是产业,展望香港未来,不仅应更好发挥贸易、航运、金融等传统优势,更应积极培育科创、文化等新优势,打造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增长极。革故鼎新,打开新的上升空间,才能防止“历史优势”成为“历史包袱”,才能避免“历史性机遇”成为“历史性遗憾”。

文化艺术不是一般商品,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社会、市场各尽其责、协同发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将会是文化盛会的举办地,也是重大活动的组织者;是优秀作品的孕育地,也是艺术潮流的引领者;是创意人才的集聚地,也是创新创造的大本营。实现这些目标,让“文化”成为香港未来发展关键词,需要政府通过顶层设计协调社会、引导市场,三方携手激发这座城市的创造活力,共同回答以下时代课题:如何立足于良好的自由市场体制和法治基础,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东西方文明互鉴?如何强化创新引领、以文化产业的兴盛为香港未来发展造血,展现吐故纳新的香江文化新气象?如何培养更多年轻人走上舞台,使之成为文艺新风尚新潮流的创造者和引领者?如何用好大湾区这一广阔腹地,更快融入国家潜力无限的广阔舞台与巨大市场?如何打造创意、人才、资本等要素有机对接的国际性平台,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林郑特首强调,文化发展需要有人才、政策扶持和政府资源投入。我很认同,只有积极谋篇布局,才能确保落子成局。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面朝大海,御风而行,一直是香港文化艺术的精神写照。今天,国家宇航员还在“天宫号”驻留,我们已经进入逐梦太空的新时代。相信香港定会以“沧海一声笑”的豪情,海阔天空,志存高远,成就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新篇章。

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祝大家身体健康!

谢谢大家!

(责编:张信凤、常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