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港澳

居所狭小无尊严 郊野有地不能用

香港讨论该不该牺牲“后花园”(香港观察)

本报记者 连锦添 陈然
2015年11月25日00:0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香港普通居民住房狭小,人均仅十五六平方米,不少人在笼屋栖身。
  (资料图片)

  居民住房紧张的同时,香港仍有大量郊野公园尚未开发。
  (资料图片)

  香港房屋又高又密,一栋栋楼房就像一根根竹笋,插在一切可以利用的地面上。普通居民住房狭小,人均仅十五六平方米,不少人在劏房、笼屋、迷你户将就凑合;另一方面,香港大量土地未开发,被称为“后花园”的郊野公园,各有不同景观和生态价值。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如今住房成为香港民生的当务之急,能不能拿郊野公园中小部分生态价值低的土地出来建房,助低收入居民“上楼”?答案是:难。特区政府在改变土地用途时还遇上司法复核等阻力,持续争论声中,增加土地供应及房屋计划不时被搁置,问题解决呈牛步化。

  普通市民住房多逼仄

  香港楼价高、房租贵。二手房每平方米一般要卖10万港元以上。在跑马地,中原地产经纪张俊文向记者推介香港仔附近的小户型新盘,实用面积25平方米,要价490万港元。边上挂出的三房一厅,月租要4万多港元。

  普通居民的房子有多逼仄?七八十平方米,会被人羡慕地称为豪宅。香港人不轻易把客人带回家,因为空间挤迫。有港人调侃:“我有两个梦想,一是世界和平,二是可以三边下床”。

  房子狭小,练就了港人高超的空间利用技能。20平方米的小套间,装修用料高档,开放式厨房、厨具和窄到侧身而入的迷你卫生间,一应俱全,所有房门尽用推拉式,边边角角、头顶、过道和床底全打上包厢、挤进书架。

  有几个香港特色的住房概念,让记者印象很深。

  迷你户,指超小户型,单价并不便宜,新楼每平方米要10多万港元,却仍大受欢迎。开发商每次推出面积20平方米左右的迷你户便会被哄抢。听不少年轻人说,他们只想拥有一间像酒店单人房大小的住所。

  劏房,指一个住宅分割成几个小房间出租,相当于内地的隔断房、群租房。据香港统计处今夏首度发表的报告,全港有8.64万个劏房,近20万人居住,人均约5.7平方米,只比惩教署监狱囚仓的人均标准多27%!

  笼屋,又称床位寓所,一个单位内有12伙或以上租户,并共享厨房、厕所,有的为保安计,给自己的床位罩了铁丝网。

  统计数字凸显了现实的骨感:香港私人住宅超过一半的实用面积小于50平方米。香港人均居住面积只有约16平方米,比起新加坡及内地的北上广来,大幅落后,与国际大都市、发达经济体(人均生产总值约4万美元)的地位毫不相称。

  觅地建房,处处碰壁

  香港房价超高、房子奇小的主要原因,是可用于建房的土地严重短缺。由董建华牵头的“团结香港基金”近日发表研究报告显示,1995年至2004年间香港已发展土地共增加7800公顷,而近10年来,这个数字却锐减至仅1100公顷。

  客观说,香港政府解决住房问题曾有成功做法。政府开发大量公共屋邨(公屋),供低收入家庭申请,廉价出租。还有一批政府资助的“居屋”,由政府补贴地价后以优惠价卖给低收入者。这两项,让大约46%的居民有了居所。然而房屋和土地的供需矛盾仍然巨大。

  其实,香港不缺土地,由于一向实行相当谨慎的用地政策,仍有大量储备或闲置土地。在全港110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400余平方公里是郊野公园,能不能拿出小部分给居民做居屋?这个问题过去免谈;绝对不行,现在可以讨论,但停留在讨论阶段。特区政府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只要一涉及动用土地,总会遭到一些团体及环保人士激烈的反对,觅地建屋更是处处碰壁。

  这里面也涉及香港的土地制度。自港英时期开始,政府就通过制定“法定图则”,把土地划作不同用途的地带。法定可供住宅开发的储备越来越稀少,郊野地区则禁止开发,包括20多个郊野公园及一些特殊地块和海岸公园。近年填海造地几近停顿,陆上荒地等业权分散,一旦政府要收回发展,必须咨询公众意见,触发争议,不断延宕。

  另一障碍是社会共识难建立。有些是市民、团体观点角度不同,各说各理,有些是政治力量刻意阻挠特区政府施政,利用开发土地时的咨询及法定程序来阻挠项目。港珠澳大桥环评报告司法复核事件、新界东北开发计划、东大屿都会计划等,或延误工期成本大增,或修改计划甚至搁置发展。

  郊野地,丝毫不能碰?

  董建华曾痛心表示,“香港人住房无尊严”,呼吁社会充分认识土地和房屋问题,作出理性选择。

  团结香港基金日前发表的报告,提出发展郊野公园、增加土地供应的建议。行政长官梁振英表示,公众可探讨以“免地价”的方式在郊野公园内生态价值较低的地方建屋并卖给特定对象,例如让青年人首次置业。前财政司司长梁锦松持同样态度,他说:“究竟是想山明水秀但楼价贵绝全球,还是做出稍微调整?”

  但发展局局长陈茂波回应,在未来一年半任期内,政府无意发展郊野公园用地。他直言,梁振英的建议仅仅是提出一个方向,促使各界进行健康讨论。

  在郊野公园的争议中,有人支持适度开发,不理解“郊野公园丝毫不能碰”,他们认为只用小部分公园土地不会危害自然环境,无碍市民享用公园;而眼见大批人住在挤迫或危房却不发展,才违反常理。反对动用者则认为,郊野公园是面向平民、全民共享概念的公共财产。内地都在强调城乡共生的概念,很难理解为何香港要缩减自己的“后花园”。

  看来,郊野公园暂时仍是土地开发的禁区,但相关讨论正在深入。除了郊野公园,人们还探讨增加建房用地到底有什么潜力可挖。

  一是近岸填海。上月,团体“帮港出声”建议,在维港之外找地方适度填海。建筑师施家殷说,填海不是“恶魔”,新加坡及香港邻近的澳门,一直透过填海大量增加土地。二是其他土地。本地专家赵令彬建议,开发郊区丢废的农地、山地,但应以保存景观为优先;加快旧区重建;将废弃工厂大厦重建改作商住。

  也有人认为,不管开发陆地还是海上,政府都应展示更强的协调能力。立法会议员郭伟强认为,政府可扩大保育(生态保护)的补偿措施,让保育人士成为支持政府的伙伴而非对立者。

  眼下,特区政府正多管齐下,增加不同类型的房屋供应。下一步,看政府如何引导社会积极讨论、跳出既有框架,来决定香港土地供应和房屋政策的走向。相信通过理性探讨,多方设法,积极作为,香港一地难觅的困境可以得到缓解。

(责编:刘洁妍、常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