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港澳

专访香港联合交易所原副主席冯志坚:“两通时代”香港将大有可为

2016年10月11日13:35 | 来源: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
小字号
原标题:专访香港联合交易所原副主席冯志坚:“两通时代”香港将大有可为

p42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何方竹|北京报道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39期)

  沪港通运行一年多以来,市场情绪经历了热盼、失望、反思和回归理性的过程;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国内宏观经济背负下行压力的背景下,沪港通虽然“磕磕绊绊”,也终于交出了一份总体平稳的“成绩单”。

  今年11月,沪港通将迎来其运行以来第二个“生日”,而这也将是“深港通”即将面世的时点。据香港联合交易所(HKEX,以下简称“联交所”)9月9日公告,联交所将于今年10月至11月,举行系统连接测试和市场演习。从沪港通到深港通,虽然资本市场由牛转熊,人民币大幅贬值,但中国继续在兑现市场开放的道路上稳步迈进。

  深港通的到来如何影响现在的资本市场?作为亚洲的老牌金融中心,香港如何在“两通时代”把握机遇?近日,香港联合交易所原副主席、香港金银业贸易场永远名誉会长冯志坚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表示:“沪港通和深港通加起来并不简单,这是对外开放的重要步骤,配合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两通时代’香港将大有可为。”

  深港通最大的亮点在创新板

  《中国经济周刊》:深港通的推出,最大的亮点在哪里?

  冯志坚:最大的亮点是通过纳入创新板股票,使得境外投资者可以分享中国最具成长性的创新型公司,也有利于深圳挂牌的创新型企业和科技企业的融资;而随着越来越多的相关主题基金的出现,境外投资者可以更好地分享中国某个行业的增长或者某个时期整体的增长。

  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的相互开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20年前香港人如果想投资A股,多数通过内地亲友的账户买卖股票,而内地投资人也是通过香港人开的账户买卖股票,这些交易往往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2003年,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正式推出;后来又开放了基金互认,开放的条件逐步丰富,正规的渠道越来越多,才能杜绝过去不透明的、灰色的操作,完善市场建设。

  此外,深港通和沪港通均取消了总额度的限制,仅保留南向105亿元、北向130亿元的单日额度限制,也是一个亮点。如果按照每天100亿的交易量算,全年大约200个交易日可以提供2万亿人民币投资港股和2万亿的境外资金投资内地股市,两个市场4万亿的资金流通,这代表了监管层在金融决策上的重大决心。

  虽然深港通和沪港通的资金流都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管道”中进行,但是沪港深港股市互联互通产生大量的人民币兑换交易,必然对离岸人民币汇价和利率的形成有所影响,能够更好地形成人民币在离岸市场的价格,也为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提供重要的实践。

  逐步放开需要一个过程

  《中国经济周刊》:沪港通开通之后交易额度一直不高,您觉得深港通是否会重现沪港通的问题?从目前沪港通和深港通的设计来看,还有没有什么不足的地方?还有哪些当务之急需要去做?

  冯志坚:我们确实看到,沪港通开通近两年来,热度不高,除了2015年上半年A股行情火爆的时期,额度经常使用不满。目前,主要是机构投资者参与到沪港通中,散户的基础还不够广泛。很多散户没有深入参与到沪港通中一定程度上跟我们两地的分析员没有详细研究推介有关系,市场中介机构的工作做得还不够深入,香港的券商对内地上市公司不够了解。

  对于这个问题,机构应着力对内地资本市场进行研究,培养一批高瞻远瞩的分析员;同时,不仅大机构能够提供这样的服务,中小机构也能参与进来,形成多元的观点和声音,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参考。

  散户在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行为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左右。很多关注到港股的散户早已有了自己的港股账户,剩下的散户还需要进一步的市场教育。高度监控的交易行为,较高的交易成本,尚未完全放开全部投资标的,都有可能成为影响散户加入沪港通和深港通的原因。目前无论是QDII基金(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还是沪港通,开放的标的股票都局限于市值较高且较为稳定的股票,许多“三线股”、小盘股,还有波动较大的股票都没能纳入交易的名单之内。

  决策层需要稳步而行,未来沪港通和深港通会进一步开放,但是开放哪些品种,现在来看为时尚早。先把沪港通和深港通做起来,提高交易量。同时,在沪港通和深港通的实践中积累经验,增强两地监管政策的协调,和监管上的理念的磨合;目前两地在监管上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例如,目前内地资本市场很多手段被看作市值管理,但是在香港,一些类似的行为却可能涉嫌操纵股价。目前,大家是自己管自己这部分市场的,未来监管的沟通和合作将会是市场进步的重要环节。

  套利行为存在但不会拉低内地股价

  《中国经济周刊》:有不少公司是同时在内地和香港上市,这中间是否存在套利空间?目前深圳中小板、创业板估值较高,开通深港通之后未来是否会对深交所相关股票造成下行压力?

  冯志坚:想在两个市场之间做套利的机构肯定很多,中资外资券商都有;但两个市场之间的套利不仅是因为出现了沪港通、深港通才去做,不同的渠道都可以做。但是套利行为可选择的标的较少,交易量并不高,目前主要是机构在做,对于两地股价差异的缩小影响不大。

  至于两地股票估值的差异,不能一概而论。对于大多数股票来说,只在一个市场上市交易,就不存在这个问题。目前,创业板高估值的风险已经被投资者意识到,A股市场的估值也正在回归。

  《中国经济周刊》:港股目前正在复苏,但是我们也看到不少内地的金融机构或者国有企业正在或者有计划地在港股完成私有化回到A股市场,您如何看待港股目前的投资价值和融资能力?

  冯志坚:企业在哪里上市是企业自己决定的,在内地上市,估值较高,但是IPO排队时间较长,特别是去年股市动荡以来,IPO暂停了一段时间;在去年内地资本市场IPO暂停之后,很多企业选择借壳上市,因为没有经过正式IPO的审查流程,后续出现了较多问题,也从侧面诱使已经上市的企业变相造壳,不用心经营,最终得不到市场的认可,给投资者带来损失。内地目前从严监管,限制借壳上市的行为,也给希望“曲线救国”的企业泼了一盆冷水。

  企业能否融资,本质上还是企业家是否用心在经营自己的企业。不只是港股市场,美国市场也大量存在着上市之后融资不理想,结果每年还需要向交易所上交不菲的费用,最终企业退市的案例。

  香港股市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吃过大亏”,吸收过很多经验教训,逐步成长健全;上市监管相对透明,很多外国投资者投资港股,众多的海外基金也参与进来都说明国际投资者认可港股市场,港股是很有吸引力的。

  香港资本市场应扮演更重要角色

  《中国经济周刊》:您曾经提到香港应借助沪港通、深港通的机遇发挥好在制度和基础设施方面的优势,您觉得沪港通、深港通给香港的机遇主要在哪些方面?香港又如何利用好自己的优势?

  冯志坚:目前,越来越多的内地企业来香港上市,在港股市场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甚至可以说香港股市也是变相扩大的B股市场,是用港币或者美元来买卖的市场。我们吸引了大量的内地企业,但是可惜的是,很多内地的企业来香港集资,却并没有在香港开拓它们的业务,募集的资金回到了境内或者流向海外。我们单纯扮演着交易平台的角色,从上市公司那里获取佣金,没有真的推动上市公司带动香港当地的经济发展。

  实际上,海外投资者对港股有兴趣无非是看中中国的发展,投香港的股市也是投中国的发展。如果我们帮助企业募集的资金不完全回到国内,而是利用香港的平台走出去,港股上市公司在海外投资的企业,继续由香港帮助融资,香港就扮演着更加全面、国际化程度更高,对国家更有助益的国际金融市场了。

  香港有着法律、制度、文化多方面的优势,香港采用普通法,在东盟地区广为认受;香港资本市场有着较长的历史,制度建设透明;此外,香港和东盟国家本身就有悠久的人脉血缘关系,文化交融深厚,这些都是香港能够和不同国家的企业开展合作的基础。

  香港政府也在积极鼓励香港企业和在香港上市的企业开阔视野,发现商机。9月13日,香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率团访问哈萨克斯坦,与当地官员和商界探讨在“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合作商机。14日,香港特首梁振英率团去广东与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省长朱小丹会面,表示继续落实好《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积极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内地企业走出去所带来的国外企业(含中资企业)在香港挂牌上市融资发债,丰富香港股市交易品种,内地投资者通过沪港通、深港通平台有更多的间接海外股本投资工具与更多投资选择。这些都需要时间,但是好的想法要一个个落实。

 

(责编:王颖(实习)、常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