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走入香港:“备受冷遇”还是“抢夺资源”?
今年的“双十一”对香港的消费者来说是个艰难的抉择。一边是内地电商平台声势浩大的“购物狂欢节”,一边是香港崇光百货诱人的“店庆日”;是在电脑前等待0点的“秒杀”,还是彻夜排队做“开闸抢购”的第一人?两难背后折射出的,或许是“双十一”给香港零售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廉价和便捷是“双十一”吸引香港消费者的最大因素。当内地网民早已将网购变成日常消遣的时候,“线上购物”才刚开始改变香港年轻消费者的购物习惯。随着内地市场潜力被充分挖掘,这两年各电商“双十一购物节”的市场宣传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外,希望将这一股网购浪潮席卷至全球。早在半个多月以前,香港地铁站、公交车站,甚至是巴士车厢已经纷纷打出了活动广告,“低价”、“免运费”等词语作为关键字频频出现,目标直指香港购物者的“钱袋子”。结果并没有让人失望,香港的“剁手族”今年仅在单一购物平台上就消费了226多万,在港澳台地区中排名榜首。
产品种类丰富,网站操作便捷,支持本地货币付款,成熟的转运物流,内地电商成熟的运营比其他国家的电商平台有过之而无不及,成功征服了香港消费者。“互联网+”和零售业结合爆发的惊人活力,让习惯了实体店消费的香港消费者,感受到了善用科技带来的购物乐趣,催促他们投入这一场“中国消费”的购物狂欢中去。
但对于香港的零售商来说,网购浪潮让本身已经不大的香港零售市场蛋糕,又被狠狠地“切掉一块”。调查显示,从2014年起,网购在香港零售业份额中的占比开始不断加大。好在“穷则思变”,“双十一”带来的冲击也开始推动着香港传统零售业的变革。
一方面,不少香港本地的老牌零售商开始注重拓宽内地网购市场,开设网店整合线上和线下的销售渠道,将“顾客找上门”变成“产品送到家”,迅速适应了内地网民的购物习惯。凭借着多年积攒下的口碑,“港产品牌”在进入内地电商平台后成功分得“一杯羹”,在今年的“双十一”中,周大福、周生生、G2000和屈臣氏等店铺销量喜人,延续着在内地网购市场的销量增长。
另一方面,针对网购出现的货不对版、价格猫腻等问题,香港实体百货店大打“品质”牌,抓住海外产品免税的优势,在“双十一”期间“蹭热度”进行打折促销。冷静下来的内地和香港消费者,在被粗制滥造、品质掺假、信用存疑的产品多次“打击”后,面对着有国际质检保障的“港货”后,已经有部分群体开始了向传统零售专柜的回归,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双十一”当天香港崇光百货、莎莎、卓越等众多商家店内出现人头攒动的盛况了。
“双十一”的发起者马云说,“所有创新是被逼出来的”。香港在上世纪的经济腾飞推动了内地的改革开放,如今由中国市场力量打造的“双十一”购物节,则开始影响着香港的商业变革。面对这股网购热潮,内地电商如何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打击“假货”,香港商家如何调整销售渠道,把握“光棍节”的节日营销,或许值得双方市场的思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