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绿在东区” ——香港“惜物减废”从社区做起
香港环境保护署助理署长黎耀基(左)与香港保良局的社会服务总干事林木昆(右) |
人民网香港12月15日电(记者刘慧、刘洁妍、蒋波、田凯)在香港,每人每天平均弃置1.3公斤的垃圾,整个城市每天的总弃置量超过9千公吨,给香港的垃圾处理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为了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香港特区政府除大力推行“惜物减废”,同时强调“减废”、“处理”、“回收”三者并重。
“绿在区区”计划是在2014年的政府施政报告中提出的,目标是于全港18区,每区设立一个结合环保教育,同时又可以协助社区回收资源的设施,公开招标,由一些公益团体进行营办。目前,“绿在沙田”和“绿在东区”两个项目已于去年5月及8月开始向居民提供服务。据悉,未来大概六个月内,有另外三个项目会开始运作,其他的也都在建设、规划的不同阶段。
人民网记者近日走进香港,探访“绿在东区”项目并采访到香港环境保护署助理署长黎耀基及营办团体香港保良局的社会服务总干事林木昆。和印象中的废品回收站完全不同的是,“绿在东区”利用了不同的再造物料,大量利用货柜为模块,并配合创新和绿化的简约设计。项目坐落于香港东区的两个新旧社区之间,整洁干净,周边居民来来往往,生机勃勃。
“回收就等于回收垃圾是一个根深蒂固的概念,这也正是我们需要打破的概念。因为,如果大家觉得回收等于收垃圾的话,就会觉得和一般民众没有很密切的关系,但其实,资源回收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黎耀基助理署长的一席话解开了记者的疑惑。
一起将废物变资源
协助社区内的资源回收工作是“绿在区区”的其中一项重要功能。营办者会主动出击,联系社区里面不同的单位,比如小区、学校及其他组织,帮助组织及协调资源回收的工作,然后再将这些物料统一整理运输至回收商或处理中心进行妥善处理。
“回收货车会定期前往各个收集点收集回收物料,并不时留意各个小区的回收表现,按实际情况加强鼓励和其他教育工作。”林木昆总干事说,经过一年的努力,“绿在东区”在区内已建立广泛的服务网络,服务点覆盖率达当区人口约九成。一年回收量大约为24万公斤,已经超过最初和环保署定下的一年21万公斤的目标。
那么,回收后的物料之后又会怎样处理呢?如果有很多回收物堆积在这里,是否有卫生或者安全问题呢?黎耀基助理署长表示,如果收到的物料很脏,那么清洗就需要涉及污水处理,周边居民肯定不会很欢迎这样的项目。所以项目积极向居民推广“干净回收”这个概念。回收的物料会经过筛选,一定是干净整洁的,不干净的就不会收。至于收集之后,也只会暂时存放;一有足够数量,就会尽快送去适当的回收再造设施那里进行循环再造,不会长期堆积在此。而在回收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还可以用的,很新的东西,项目组则会送到服务机构,转送给有需要的人。
在香港,可以回收的物料是很多的,私营企业进行纸张、塑料、金属等物料回收已行之有年,那么“绿在区区”计划是否会与之造成重叠呢?黎耀基助理署长强调,对于这些已有企业进行系统回收的物料,项目组的工作主要是推广怎样分类,怎样“干净回收”,让他们下一步的工作进行地更顺畅。“绿在东区”回收的主要是一些商业价值不高的,比如玻璃、电池、节能灯,衣服等等。可以说,双方的工作是互补的。大家并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希望整个社会的环保氛围能越来越好。
林木昆总干事表示,下一步的工作还是要继续加强宣传教育,现在虽然在小区里设了回收点,但并不是所有居民都参与了进来,之后的目标就是希望有越来越多人参加,那么回收量也就会越来越高。
环保从社区做起
“绿在东区”担当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使命,就是要深入社区,加强环保教育,推动港人身体力行支持环保。
要实践环保,教育及行动都非常重要。在林木昆总干事看来,透过社区教育和参与回收工作可以让居民多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培养环保精神,有意识地改变生活习惯。长远来说,对香港的环保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为了向社区居民推广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实践环保,“绿在东区”会每日开放,还会经常举办展览、讲座、工作坊或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动,让有兴趣的居民和团体一同参与,一同轻松学习怎样“惜物减废”。
林木昆总干事表示,在东区,我们和不少学校有联系,会到学校里举办不同的活动,安排学生学习环保知识,在生活上怎么样为环保尽一份力,从学生开始,慢慢培养环保理念,告诉他们要惜物减废,这也会影响到他们的父母。
除了学校,香港的义工一直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绿在东区”就吸引了不少周边居民过来当义工,“居民来做义工,参加兴趣班,也是我们的一个教育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她们学会了’为什么我们要注意环保’,在生活上什么地方可以做得更好。”黎耀基助理署长说,“我们的义工数量增长得很快,回收物料的数量也在增长,说明居民对于回收、对环保的关注也在加强。”
让废物变成有用资源,将环保理念扎根社区,越来越多人开始注重环保,让香港成为绿色宜居城市。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