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港澳载荷专家选拔报名踊跃 创科梦想提速启航
新华社香港10月27日电 综述:港澳载荷专家选拔报名踊跃 创科梦想提速启航
新华社记者 陆芸 李寒芳
31岁的香港科技大学博士毕业生郝小添从未想过自己离太空梦想这么近。国家首次在港澳地区选拔载荷专家的消息发布后,他不断收到朋友发来的消息:“你符合条件,要不要试一试?”
从小怀揣太空梦的郝小添毫不犹豫提交了报名表。作为一家人工智能辅助农业公司的联合创始人,郝小添擅长用高科技养螃蟹。他想知道,如果把螃蟹带上太空养殖,“太空蟹”会是什么样?如果未来人类能够定居太空,是否能培育一种螃蟹,供“太空人”食用?
作为航天员按任务分类的一种,载荷专家是指在空间站中进行科学与应用研究等实验工作的科研人员。本次选拔的候选对象需要有相关专业领域博士学位,并在相关行业从业不少于3年,年龄介乎30岁至45岁。载荷专家还需满足一定的体格要求,男性身高须在162至175厘米,女性须在160至175厘米。
“小的时候问起大家的理想是什么,航天员和科学家总是排名最靠前的答案。如今这个梦想真的有可能实现,这让年轻人觉得,只要好好努力,都有机会上太空。”他说。
中国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已于近期启动,并首次在港澳地区选拔载荷专家。27日,香港地区的招募截止,澳门地区的招募此前也落下帷幕。报名过程中,港澳同胞表现出极大热情。
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26日发布消息称,香港各界对载荷专家选拔反应热烈,截至当日已收到近50份报名表,当中有来自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的科研专家。
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及知识转移服务处处长徐仲锳负责该校此次载荷专家报名工作。他介绍,无论是从申请人数还是覆盖的学科范围来看,报名都比想象中更为踊跃,已经报名的申请者多为学校年轻教授,来自医学、理学、工程学、社会科学等,学科背景广泛。
“香港的基础研究能力是很强的,这次选拔对科研人员是一次极大的鼓励,让他们有机会投身国家的科研项目当中。”他说。
在澳门,青年科学家们展开了关于太空实验的无限想象。从事生物化学方面科研工作的澳门大学健康科学学院副教授王雅凡说,如果有幸参与太空科研任务,希望能在地球轨道微重力环境中研究生物体的基本功能,观察长期微重力环境是否会对基因表达、蛋白质结构和功能,以及细胞周期等产生影响。
“希望通过这些基础研究为今后更长远的太空生物学之旅打下坚实基础。”她说。
澳门大学科技学院机电工程系汽车工程实验室技术员王衡锵是一名退役运动员。听说国家在港澳地区选拔载荷专家的消息,他积极锻炼,希望能以良好的身体状态迎接选拔。如能当选成为航天员,他希望能在空间站的无重状态下尝试多种精密加工技术的探索。
“希望把工匠精神推向极致,使精准、精密、精微、精湛的中国精度,向极限再靠近一点。”他说。
“过去澳门的青年只能仰望星空,现在国家在港澳选拔载荷专家,为大家开了一扇门,这是国家给予的难得机会。”澳门科技大学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助理教授邓志培说。
凭借本地高校等优势资源,港澳地区在基础研究方面有较深积累。如何将研究成果落地,转化为能吸引投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对于两地创科乃至整体经济发展来说都至关重要。业内专家认为,本次载荷专家选拔是一次绝佳契机,将加速港澳科研落地,推动本地创科蓬勃发展。
香港大学太空实验室总监柏坤霆认为,港澳载荷专家选拔是香港航天产业甚至是整个创科产业加速发展的催化剂。
澳门科技大学校长李行伟说,载荷专家选拔对于整个澳门来说是一个历史性机遇,航天员进入太空会激发许多基础物理的研究,从而带动相关学科的教育,这将为培养下一代科学家奠定坚实基础。
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表示,航天对香港而言是工业化发展的重要产业,相信航天科技将助力香港科技和经济发展。
香港航天科技集团表示,航天工程是香港创科发展和“再工业化”的重要产业,本次选拔在公众科普和科技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许多港澳青少年心中,太空梦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
在香港尖沙咀,被港人亲切地称为“菠萝包”的香港太空馆内,小学四年级学生王军灏在一个模拟彗星运动的装置前驻足良久。每隔两周,王军灏就要来一次太空馆,参观学习天文学知识。与童年时候的郝小添一样,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科学家。听说港人也有机会成为航天员,他的目标更加清晰了。
“我想上太空,成为一名研究黑洞的太空人。”他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