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整版特刊:20年香港正青春 变化中永远有机遇【2】

![]() |
|
陈惠明:香港青年要相信明天
陈惠明是香港玛丽医院成人深切治疗部的主管。医院对他来说,相当于半个家。
位于薄扶林道的玛丽医院,成立于1937年。香港回归时,有人猜测60岁的玛丽医院要改名字。如今,80岁的玛丽医院名字如旧,变化只是取得一个又一个医疗突破——玛丽医院已成为香港唯一一家可以提供肝脏移植、心脏及心肺移植服务的医院。而器官移植等术后病人,要转送到陈惠明负责的深切治疗部,做进一步医治。
和很多香港人一样,香港回归后,他们和从前一样上班、下班。陈惠明说自己日常生活变化不大。香港的医学教育、医院的专科会议,还是使用英语;和外国医疗体系交流依然频繁;医院吸收国际先进理念依然很快,让香港的医疗水平保持在世界前沿。
陈惠明说,若说变化,20年来他感受到内地医疗水平提升很快,跟香港的差距越来越小。香港对内地医疗体系的示范效应已经减退。在很多基础医疗科研科目,及个别依赖临床个案累积经验的操作,内地已经领先香港。
陈惠明的普通话说得很好。10余年前,他曾专门请老师“一对一”每周教授普通话,学了一年多时间。这为他到内地交流带来了很多便利。6月初,他刚从北京回来,去参加国家行政学院专门为香港专业人士安排的培训课。陈惠明说,课程包括国防、外交、医疗改革、“一带一路”等多个课题,老师讲了一些在香港很少能听到的观点,让他对国家发展方向增加了了解。
陈惠明对内地的医疗动态和医疗改革都颇为关注。他介绍,香港的医疗系统保留了一些英国医疗的特点,重点是“全民可及”。医疗保障体系下,病人负担的费用极为低廉。尤其是医疗成本很高的危重病人抢救,家属经济负担较轻。医生抢救时,基本上以临床判断进行治疗,与家属较易良性互动。社会对医生的信任度比较高。他希望香港经验可给内地一些借鉴。
从深切治疗部走廊尽头的窗户,可以俯瞰香港大学校园。陈惠明说,他从香港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到玛丽医院工作,前后在薄扶林道生活了30多年。而工作间隙,从这里看一眼母校和大海,算是他消解疲累的“小确幸”。
“六七十年代在香港出生的一代人,可能是很幸福的一代。”陈惠明感叹,“我们碰上香港经济起飞、教育普及,相对容易获得事业发展的机会。当然,我们同时也亲历了香港发展时期落后的一面,比如雇佣关系的严重不平等、广泛的贪污、恶劣的居住环境等。”这使他更珍惜现在香港的成就。他说,“这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
发展的过程都是艰辛的。“我也曾从失望及迷惘的道路走过。”陈惠明说,回首过去、展望未来,香港年轻人要相信明天。
![]() |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