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整版特刊:20年香港正青春 变化中永远有机遇【6】

![]() |
|
![]() |
|
刘晓杉:挥洒青春 只为香港繁华
我是刘晓杉,天津人,2007年香港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海外地区最大的中资投行——中银国际工作,担任交易员。转眼,已10年。
每个交易日,8点上班,9点开市,下午4点半收市,晚间盯欧美大盘。我的工作看起来有些枯燥乏味,但其实从来不缺乏挑战。
一个金融人,必须有一颗强大的心脏,沿着大盘时间轴一路奔跑,随着红绿线条跳动起伏。任由大小数字高低变换,我都要保持冷静沉稳、从容应对。
风险?危机?我都遇上过。2007年开始工作,2008年就经历了金融海啸。9月15日,我正在庆祝生日,就看到了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的消息。其实那年初,市场已经出现些许不稳。我们的团队没有忽略这些波动,而是积极形成应对策略,保证出现大幅波动时,能处于有利位置。
金融市场,风起云涌,不管资历深浅、从业长短,谁都不能掉以轻心。数字变动是冰山一角,投资布局早已展开。通过交易,我们把各种风险从市场上分散出去,并生成各式金融产品。香港是全球四大金融中心之一,走在中环街头,遇上同行的几率很大。其中不少人都和我一样,来自内地,奋斗在香港。
在内地出生成长,来香港学习工作,起初,我有些不适应。拿平时工作来说,要是粤语不过关,开会讨论就会插不上话,只能坐在一边。怎么克服?没别的,多练习,多和同事交流,自然越来越溜。当然,我所在的团队也受我影响,人人都能说上几句流利的“港普”。
待的时间长了,我知道如何从香港本地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文化差异固然存在,互相理解、交流沟通的努力不能放弃。
回想香港回归那年,我还在读高中,即将升高三备战高考。6月30日晚上,全家人都守在电视机前观看交接仪式,见证国旗和区旗升起,注视解放军进驻。在十七八岁充满激情的年纪,没有什么比这些镜头更能激发我的爱国热情了。
20年过去,热血依然,但我多了更多沉稳。在这样一个变动极大的行业,我选择坚守在中银国际。在这里,我收获了业务进步,参与了部门业务由小至大的发展,亲历了以中银国际为代表的中资金融机构,在香港这个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逐渐壮大,以及“深港通”“沪港通”的顺利开通。
从业10年,谈到初心,唯有“敬业”。如今还多一份信心,更加“专业”。来港15年,我最美好的一段青春年华在这里挥洒,为了香港的繁荣,我仍将努力。
(本报记者 雷崔捷整理)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