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港澳

澳门街坊总会:

“澳门式公益”为城市添姿彩

2017年12月29日08:3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澳门议事亭前地,游人如织,活力洋溢。
  (资料图片)

  ““天鸽’台风袭击澳门时,街坊总会在一星期内发动了4000多名义工。”澳区全国政协委员、澳门街坊总会理事长吴小丽近日对本报记者说。澳门是个只有61万人口的小城市,却拥有8000多个社团,平均每70多人就有一个社团,拥有4000多名实名注册义工的街坊总会,无疑是其中的“巨无霸”。

  政府下单 民间服务

  1983年,澳门回归祖国已成定局。面对即将到来的历史转折,澳门20多个街坊会和居民联谊会深感需要加强团结,以便共同商讨推动澳门回归以及回归后顺利过渡,于是联合成立了“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简称“街坊总会”。

  回归后,街坊总会创造了澳门独有的公益模式:政府下单,民间服务。澳门特区政府有充盈的财政资金,街坊总会有深入社区的渠道,了解民众所需,又聚集了一批热心的义工,正可与政府实现优势互补的合作。

  吴小丽介绍,街坊总会70%经费由特区政府提供,其余经费来自基金会和社会捐助。街坊总会办的培训班、护理中心也有收入,不过这些机构只是象征性地收取很低的费用。比如,街坊总会的日间护理中心,从一早派车去接,到下午6时再用车将老人送到家,期间护理、辅导、膳食、治疗等服务一应俱全,每月仅收费1600澳门元。

  街坊总会提供的服务范围很广,从托儿所、中小学、辅导中心到家庭服务中心、业主委员会、社区服务中心,再到老人护理中心乃至善终服务,“从3岁到100岁都管”。

  网上召集 一呼百应

  经过34年辛苦耕耘,街坊总会目前有30多个服务中心、28个地区分会,还开办了2所学校、3间托儿所、30多个不同类型的服务中心、6间学生自修室及3间诊疗所等,形成了一个涵盖全澳、颇具规模的社会服务网络,专职人员也由创会之初的2人发展到近800人。

  澳门人想去当街坊总会的义工,可以去街坊总会的办公室或网络上实名注册。吴小丽说,这些义工完全不领薪水,“有时还要自己出钱”。根据义工的服务时长,街坊总会给他们累计积分,年底给义工发送一点企业赞助的小礼品,以示感谢。“澳门人做慈善或做义工不是为了免税,因为澳门的税本来就很低。”

  网络时代,网上动员成了街坊总会组织义工的主要方式之一。吴小丽举例说,“天鸽”台风时,内地送来3000多瓶矿泉水,“网上信息刚发出去15分钟,几十个年轻人就从四面八方来到我们楼下”。

  澳门近八成义工是退休老人,但年轻人做义工的风气很盛。澳门学生做义工,成绩表上会有所体现,会获得社会参与、操行品德、公民意识等项目的加分。“澳门学生很淳朴”,吴小丽说,有学生在‘天鸽’风灾时要帮忙驻澳部队搬垃圾,当被告知垃圾太重不适合小孩搬时,他说:“那我分垃圾袋总可以吧?”

  专款专用 阳光透明

  街坊总会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收集问题并反映给政府。比如,澳门一些老旧居民区地势较低,早年建设时没有下水设施,一下雨就会被水浸,居民饱受困扰,但因为责任主体不明,居民跑了十几个部门都搞不定。经过街坊总会的多方努力和协调,问题终于得到解决——政府在水浸多发地段兴建了雨水泵站、改善了下水道设施。

  “从1988年开始,我们就派出代表参与澳门历届的立法会选举,担任议员,并应邀派出骨干出任政府环保、医疗、教育、交通和社会工作等多个咨询委员会的委员,努力为居民维护和争取合理权益。”街坊总会如此深谙民情,每年澳门特首施政报告出炉前,听取街坊总会意见是“例行节目”。

  “做社会服务难不难?难!”吴小丽说,光是立意良善还不够,有时还特别需要耐心细致和沟通能力。她举例说,为了成立某大楼的业主委员会,要给户主挨家挨户寄挂号信,4000多户,5种语言,要专门找人翻译,“光是叠信就花了一星期”。

  由于大部分资金来自政府,街坊总会建立了一套严谨的财务制度以保证资金不被滥用,“中心主任只能签8000元,超1万元要秘书长签字,超2万元要理事长签字”。同时,街坊总会主动向民众公布资金去向,“每年都会在网站上公布收支年报,每个月向特区政府报告”,而且是“专款专用,不同项目的款项不得挪用,每一项都是和政府签合同的。”

  街坊总会这个“超级居委会”,给澳门人的生活增加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更为城市增添了活力和舒适。(本报记者 王 平)

(责编:饶竹青(实习生)、常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