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港澳

特写:国学大师饶宗颐在香港的文化足迹

2018年02月09日08:38 | 来源:新华网
小字号

国学大师饶宗颐与香港渊源深厚,为香港留下大量珍贵遗产,香港多处都保留着他的文化足迹。饶宗颐不知疲倦勤勉向学的精神与这一道道风景共同深嵌于人们的记忆中,留下了更深的印记……

在香港,以饶宗颐命名且为人们所熟知的地方包括:收藏饶公数十年学术研究藏书的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推广中华文化的饶宗颐文化馆、培育国学人才的香港浸会大学饶宗颐国学院。此外,刻有其墨宝的户外木刻佛经群“心经简林”也是广受赞誉。近日,记者沿着这条路线一路前行,缅怀先贤。

饶宗颐曾于1952年至1968年的16年间在香港大学中文系任教,可以说其日后辉煌的学术成就是从香港大学展开和延伸的。2003年,饶宗颐将数十年来积累的藏书,包括非常珍贵的古籍善本及180多件书画作品赠送给香港大学,化私为公,扶掖后辈。同年11月,香港大学成立饶宗颐学术馆。

人们在饶宗颐文化馆参观(2017年4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鹏 摄

“饶公生前常来这里,我们都很敬重他。”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图书及资讯科技行政助理潘嘉良8日向记者表示,“饶公虽然离开了,但他的精神是不朽的。我们会好好保管他的书法和字画,让后人目睹、学习、受益。”

步入学术馆展厅,一尊饶宗颐半身铜像映入眼帘。铜像前摆放着一张木质长桌,桌上放着两只装有白色花毛茛和满天星的花瓶,素雅高洁,长桌中间则是一本吊唁留言簿。

面积不大的展厅内,不时有人进出,其中有一位来访女士脱帽肃立,并提笔留言:“饶公虽已逝去,精神犹存,永远怀念饶宗颐大师……”

在位于荔枝角的饶宗颐文化馆,前来缅怀饶公、留言纪念的人数更为众多。据馆内工作人员介绍,从8日上午开馆至当日下午3时,已有百余人前来吊唁饶公。记者观察到,在留言簿里的诸多留言中,从笔迹来看,有的稚嫩,有的娴熟;有人写繁体字,有人写简体字。人们对饶公的敬仰不分地域、无关年龄。

走出展馆,眼前一片荷花池,而在池塘不远处,一束雏菊正静静地立在饶宗颐铜像的侧边,显得分外庄重美丽。

据介绍,饶宗颐文化馆的前身为荔枝角医院,是香港特区政府“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的首批活化项目,于2012年向公众开放。文化馆通过举办一系列展览和活动,加强新一代对中华文化知识的兴趣,将源远流长的文化精粹一直传承下去。

这是观众在香港浸会大学饶宗颐国学院举行的“书香墨妙:饶宗颐教授近年著作书画展”上参观(2013年1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赵宇思 摄

一直以来,饶宗颐都秉持这一理念:学术与艺术可以并驾齐驱。2013年,香港浸会大学创立了以饶宗颐命名的香港首所国学院,饶宗颐任永远荣誉院长。该国学院藏书近万册,邺架之藏,蔚为大观,校方希望能够传承饶公学术,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在该校修读中国文学硕士学位的谭同学表示,饶公严谨治学的精神激励着许多热爱文学的年轻人。“我很庆幸在大学里有这样一块宝地,可以看到这么多饶教授的书籍,体悟教授贯通东西的思想境界,努力肩负起弘扬国学的使命。”她说。

这位同学所说的正印证了饶宗颐去年在参加香港文化博物馆举办的“敦煌韵致——饶宗颐教授之敦煌学术艺术展”开幕式时用手势比划出的那番话:希望能令年轻一代有所启发,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让观众深入了解敦煌文化的独特魅力,最重要的是要有益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饶宗颐称得上是博学多才而又精于丹青者。文化大家钱钟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生前说“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金庸也曾说“有了饶宗颐,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

正如饶宗颐生前所言,“以有涯追逐无涯,反而有无限的境界,可以扩张自己的精神辐射。”斯人已逝,风范长存,他留下的文化瑰宝将激励后人不断前进。(记者 丁梓懿)

(责编:朱欣(实习生)、刘洁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