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港澳

周南的诗词人生

何 雁
2018年05月16日14:59 | 来源:大公网
小字号

  图:一九九四年初,周南(左)与赵朴初(中)、饶宗颐摄于香港

  梨花风起正清明。

  一杯香茗驱春寒,万卷书签插架氛围之中,聆听外交家周南谈诗论词,追思怀远,感念故人,“如饮醇醪,不觉自醉。”

  《周南诗词.自序》云:“余自幼喜诵古人诗,而未尝自为之。负笈燕大,始邂逅西方现代诗歌,觉情思与晚唐诸家有冥契者。遂与同窗共好,试为白话新体,不二载旋弃去。渐悟华夏文化自具根系源流,他山之石,固可攻玉,然未须捨己之田而耘人之田也。

  “及长,于役四方,不遑宁处,公余退食,偶随遇兴怀,辄笔之于书,以师承无自,率多直抒胸臆,未假藻绘。古人云:‘诗者,志之所之也。’盖身无他好,寄情楮墨,聊胜于博弈耳。”这段话道出了他与诗歌之渊源。

  风华正茂少年时

  忆十四年前,初遇周南,惊异其名竟与《诗经》同!《诗经》第一章,即为《周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神韵缥缈,耐人遐思。

  周南,原名高庆琮,山东曲阜人氏,其祖先高柴为孔子七十二贤之一。出身书香门第,家中藏书颇丰。幼年,“好读书,不求甚解”。初二长假,捧读《红楼梦》不下二遍,谈起诗词,“徵引古人名章佳句,如瓶泻水。”

  对林黛玉《问菊》,至今记忆犹新:“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扣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蛩病可相思?莫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诗之好坏,姑且不论,难得的是,所拟诗句无不与书中人物性格相契合。“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轻俗傲世,花开独迟,更道出黛玉高洁自赏之品格。

  周南读唐诗,始于小“李杜”,亦契合其少时偏于浪漫主义之心态。小杜风流,又有澄清天下之志,惜不为时用。李商隐爱情诗,尤为华丽美艷,又扑朔迷离,含蓄缠绵。

  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亦为少年周南所推崇,其词风颇近李煜。纳兰语:“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而有之,更饶烟水迷离之致。”

  周南至今仍可背诵若干首,如《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纳兰生于相国之家,履盛处丰,数度奉命出塞。此首词描绘塞外旷野夜景,以“夜深千帐灯”而脍炙人口。王国维《人间词话》赞曰:“可谓千古壮观”,“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又如《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塞外瑰丽夜景,气象阔大,王国维视为词中境界壮观典型,可与“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圆”等诗中名句相媲美。王国维盛赞纳兰,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周南忆昔日燕京与清华两校之间,城府小镇酒肆之中,有“莲花白”飨客,品味绝佳,常与诸同窗往饮,每饮辄醉。冬日一晚,醉倒校东门外一大石板,为同学架回燕园,又仰卧未名湖畔钟亭下小山坡,高声朗诵《饮水词》,“你们看!那不是‘星影摇摇欲坠’吗?”众人哄然大笑。

  一日,周南一时兴起,拉上诸好友,跑至城内,卖掉美国救济总署发给的一条毛毯,赴东安市场小饭馆,喝酒涮羊肉,大快朵颐。一九七三年,周南常驻联合国,所作《海外覆故人书四首》忆及此段经历:“典衣吞羊肉,枕地数繁星。回首狂歌出,波涛万斛清。”中年以后,仍念念不忘少时壮志与书生豪气。

  一九九五年,时值纳兰三百四十年诞辰,周南写下一首五律,《题新刊〈纳兰容若集〉》:“倜傥少年时,长歌饮水词。悼亡成泣血,济难见情痴。月落灯千帐,星摇柳万丝。清风来塞外,天趣自仙姿。”作为对纳兰之怀念。

  周南年长,则酷爱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沉郁顿挫”之风格。晚年,则更欣赏田园诗人陶渊明,可谓“已入化境”。于词,亦偏重豪放而不废婉约,重苏辛而不轻周柳。对诗词风格之欣赏,随年龄、阅历俱长。

  以诗会友忘年交

  以诗会友,首先应提钱钟书。钱钟书《周南诗词.跋》云:“一九七九年暮春,予随社会科学院同人访美。经纽约,始于宾筵与君相晤,不介自亲。寒暄语了,君即谈诗。徵引古人名章佳句,如瓶泻水。余大惊失喜。”二人谈笑风生,甚是投缘。

  周南时任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席间,谈到钱钟书著《谈艺录》中一些内容,亦谈起李商隐七律《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此诗题旨较为隐晦,历来众说纷纭,颇多推测,难于定解。一说悼亡之作,一说追怀身世之作。钱钟书以为,《锦瑟》诗冠于全集之首,略同于一篇自序。戴叔伦语:“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犹如梦醒之后,追忆逝水年华,不胜感慨。

  钱钟书返国不久,寄周南信札,徵引杜甫诗句:“文章有神交有道。”此为二人订交之始。钱钟书赞曰:“晚清洋务中名辈如郭筠仙、曾劼刚,皆文质相宣,劼刚以七言律阐释二十四诗品,尤工语言、善引申,不意君竟继踵接武也。以后书问无虚岁,常以所作篇什相示。君寻返国,任外部要职,公余枉过,亦必论诗。君折冲樽俎而復敷陈翰藻,‘余事作诗人’云乎哉!多才兼擅尔。”

  周南赴钱宅拜访,别时,钱钟书必送楼下,途中戏曰:“今日送君过虎溪矣!”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晋高僧惠远居东林寺,送客不过虎溪。一日与陶潜、陆静修共话,不觉踰此,虎辄骤鸣,三人大笑而别。

  钱钟书早年有诗云:“试问浮沉群僚底,争如歌啸乱书中。”一九九四年,周南所作《访钱钟书先生》用此典故:“博雅风流莫窥篱,说诗谈艺胜醐醍。书城歌啸心何远,送我还劳过虎溪。”

  其后,钱钟书看到周南《六十述怀》长诗,乃“挑灯夜读”并寄书赞曰:“君诗‘言之有文,言之有物,文质并具,气骨独耸’。”从此,“气骨独耸”四字,便成为对周诗风格之定评。后港某评论家亦著文曰:周诗“从人生旅途中,闪现出民族命运的曲折与盛衰”,反映一个大时代沧桑变幻。

  《周南诗词》于一九九六年出版,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作《临江仙》代序:“十八年间弹指过,初从海外逢君。周旋万国嘆多能。春风迎煦煦,剑气蕴英英。万里图南香水海,欣看筹策纵横。不期诗笔更超群。岂徒功力胜,忠爱贯天人。”

  周南忆起一九七八年,赵朴初率中国佛教协会代表团,赴美国纽约,出席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世界宗教和平大会”,彼此一见如故,一路谈诗论词,结为忘年之交。

  此后,周南肩负历史使命,“折冲樽俎任首席,湔雪百年香港耻”,历经二十二轮谈判,身处风口浪尖,以静制动,泰然处之。

  一九九○年春节前夕,周南临危受命,出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抵达香港机场,发表即席谈话,送港人“春在枝头”四字,出自宋代一女尼之口:“镇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含蓄暗示香港回归日近,大地阳和之气上升,春意盎然。其后,启功访港又以大字书写该诗,悬于中堂。

  香港大屿山宝莲寺天坛大佛,为全球青铜大佛之最,亦是宝莲寺镇山之宝。一九九三年底,周南与赵朴初、港督彭定康,主持天坛大佛开光庆典。

  之前,彭定康于公开场合又为其违反中英协议行为辩护。为此,大佛前见面之际,周南对彭定康以佛家礼仪双手合十,代替握手。众记者穷追猛究,周南轻松答曰:“谁搞‘三违背’,定会苦海无边,罪过!罪过!谁搞‘三符合’,自是功德无量,善哉!善哉!”末了,添上一句:“阿弥陀佛。”令人忍俊不禁。佛教之地,不宜争论外交,以佛家语宣传政治,锋芒藏而不露,达到应时应景,又不失分寸,委实妙不可言,堪称经典一幕。

  香港回归之后,一九九七年初冬,周南从海南养病返京,去医院看望赵朴初。赵朴初笑问:有何新作?周南奉上《养疴三亚》七绝:“镇日南天踏浪行,白沙碧水最关情。风波险处迎头过,卧后涛声一味清。”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在港工作期间,周南还结交国学大师饶宗颐。饶宗颐读周诗《养疴三亚》后,和诗一首,小序曰:“周南先生远寄新诗,兼云在三亚日日海泳,健康大进,赋此报之。”和诗云:“珠涯云日岁华新,在远从知更日亲。正合徜徉好风月,鸥波浩荡谁能驯。”

  香港回归前夕,饶宗颐为《周南诗词》作序云:“周南先生扬历中外,晚秉铎港壖。簿书鞅掌之间,休暇日,仍潜心诗艺。偶有所作,轩轩逸气,吐句清警,波澜壮阔,不同凡近。余交先生三载,每见必及诗以为笑乐,知其好之笃而浸淫之深也。”

  “记宋苏养直有和人咏《清平乐.木犀》云:‘淮南丛桂千山,诗翁合得跻攀。身到十洲三岛,心迷万壑千岩。’珠还南海,指日可期。新绿盈野,淡沲春光,酿就鹅黄,散入佳树。诵先生‘看将挥写好江山’之句,不禁神与俱往。”

  二○○七年,香港回归十周年前夕,周南有感而发,作五言诗《登庐山二十五韵》,从景物写起,睹物思人,忆“往昔古人来”,从“白傅贬江州”到“归耕南山下”,感嘆“虽曰神仙居,屡遭风雷扰”,且喜“功过与是非,青史明皓皓”,“世事如转烛,曲径成大道。復见阳和日,风光益窈窕。”末尾,以“立身天地间,焉能事草草”,勉励青年报效国家。饶宗颐年已九旬,亲笔手书对联遥寄周南,以“吟咏击节”称赞其诗。

  文化自信从何来

  饶宗颐《周南诗词.序》赞曰:“尝论华夏诗体自有本源,未须捨己之田而耘人之田。足为好新嗜异者之针砭,其识伟矣。”

  周南问道,为何世界诸多古代文明,唯有中华文明延续至今,仍显勃勃生机?诸多因素之中,无疑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具有高度凝聚力、亲和力与包容性。例如,传统文化以儒道两家为主体,提倡“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世界大同”、“和而不同”、“仁恕”等理念。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又能“与时俱进”,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之精华,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使之中国化,从而丰富与发展了传统文化。

  周南《江南行.三十八韵》诗云:“悠悠五千载,风流孰与伦。浅人轻弃掷,何处立本根。要当承伟业,捨陈焉出新。我须宁作我,不羡域外民。”讲的是同一道理,即对中华传统文化不宜全面否定,应对其去粗取精,加以继承与发展,而不仰他人鼻息,认为“月亮是外国的圆”。

  欲回天地入扁舟

  一九九四年,国民党元老陈立夫自台赴港,拜会周南。陈立夫年逾九旬,主张以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促进国家统一重要基础,希望为此努力。周南书二绝相赠,其一:“离乡暮暮復朝朝,倚尽栏杆望碧霄。闻道故园秋月好,争教海客不魂销。”其二:“当年恩怨已沉埋,似锦繁华遍地开。江上潮头高百尺,待君他日更重来。”

  香港回归一波三折,危机四伏。周南公余之暇,与文友诗酒唱和,吟咏自若,“生当华夏重兴世,身在疾风骤雨中。搏浪方知沧海阔,攀峰又见碧山雄。”

  一九九○年,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组成“香草诗社”。周南作《咏香草》以为纪念:“四载辛勤业,雄文铸九章。美人还迟暮,香草自芬芳。天漏终能补,国魂势可张。百年颠沛里,世事几沧桑。”

  香港回归不久,周南赴南京郊外静海寺凭弔,感慨之余,赋诗一首:“百岁伤心地,萧条野寺中。风云人事改,肝胆古今同。涤雪百年耻,长鸣此日钟。遥闻狮子吼,回响万山空。”

  小序曰:“一八四二年,清廷与入侵英酋于静海寺签署南京条约,割让香港。一九九七年,江苏省铸成警世钟一具,悬于寺内,并于香港回归之际撞钟一五五响,以资纪念。今临此地,感而赋此。”

  《登庐山二十五韵》中讲到,“世事如转烛,曲径成大道。”国庆五十周年之际,有感怀诗云:“岁月去堂堂,风烟万里长。多歧成大道,患难识刚肠。林爱经霜紫,诗存隔代香。秋光清似水,新纪属檀郎。”讲的是唯其“多歧”,即多次摸索与失败之后,才能找到“大道”。

  其后,又有诗云:“百年真鼎鼎,万事总悠悠。”回顾中华民族百余年来,前赴后继,艰苦奋斗,才摆脱屈辱与贫困,走上民族復兴康庄大道。鼎鼎百年之内,变化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实乃人类历史所罕见。每念及此,不禁为之赞叹。由此看来,“中国梦”如期实现,亦大有希望。

  周南年老退居书城,吟诵李商隐《安定城楼》慷慨感人佳句:“永忆江湖归白髮,欲回天地入扁舟。”又请人写成条幅,悬于室内。时与老友相聚,“同作看花人”,不亦乐乎。

  窗外,霰雪纷纷无垠,恰似梨花漫天飘飞,亦感动于这一缕文心诗魂!

  (部分图片由周南秘书朱兴柱提供)

(责编:李阿茹娜(实习生)、刘洁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