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工业化”,为香港未来发展储能(港澳在线)
香港三大工业邨之一的将军澳工业邨,在此兴建的“数据技术中心”和“先进制造业中心”预计将分别于2020年及2022年完工。 |
2015年11月,香港特区政府组建成立了一个叫做“创新及科技局”的部门,喊出了“香港‘再工业化’”的目标。一个全球闻名的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一个服务业占本地GDP90%以上、居绝对主导地位的自由经济体,一个经济增长率在过去十年比其他先进经济体高出一倍、发展势头正持续向好的地方,为何在早已“去工业化”后又打出了“再工业化”的旗号?沉寂多年的香港制造业真的还有未来吗?
重塑光辉岁月 再造发展引擎
祛除香港制造业痛点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也经历过轻工业蓬勃的年代,养活了数以百万计的香港人。”今年3月,香港特区立法会就一项名为“构建全方位‘再工业化’政策体系”的议案进行辩论,参加答辩的创新及科技局局长杨伟雄如是说。
历史上饮过工业发展“头啖汤”的香港,工业根基深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作为轻工业中心,其钟表、玩具、电子等“香港制造”的产品风靡世界,工业产值最高峰时超过本地生产总值的30%,近一半就业人口从事制造业;即便到了2008年,香港工业企业在珠三角地区的雇工人数也曾达1000万人。
现实情况却显得十分“萧瑟”,经历近30年生产线持续迁离后的香港制造业,就业人数到2017年只剩95500人,仅占香港就业总人数的2.5%,而占本地GDP的比重则大幅下滑至1.1%。香港工业总会的一项调查表明,就连香港厂商在珠三角地区的雇工规模也锐减至400万—500万人了。
香港服装业的例子很是典型。工业贸易署的数据显示,香港服装总出口2016年减少15%,2017年前5个月按年下跌10%,本地服装出口则大跌46%。
传统制造业产业优势早已不再,既有的制造业发展困难重重;旧的发展模式瓶颈显现,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未培育形成;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的地位也在各方挑战下压力倍增。这些都让特区政府陷于“焦虑”之中,开始探寻转型发展、“再工业化”之路。
“特区政府提倡‘再工业化’,是期望通过引进和发展适合香港的高端制造业,巩固香港经济根基,推动产业多元化,并创造更多优质的就业机会。”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工业智能制造首席顾问单铭贤说。
不走过去老路 专注高端制造
“再工业化”起点不一般
60年代,“再工业化”的概念已被西方国家提出。作为一种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它旨在实现旧工业部门的复兴和迭代,促进新兴工业的增长。对于香港来说,从“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既是让香港制造业“涅槃重生”,更意在解决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
推动“再工业化”,擦亮“香港制造”品牌,也有路径选择问题。“新瓶装旧酒”,再大面积觅地建厂招工,难以成为“地少人贵”的香港选项;另辟蹊径,就必须克服环境资源要素约束,引进新理念,打造新模式。对此,特区政府说得明白,社会各界心领神会,香港的“再工业化”是个崭新课题。
“‘再工业化’并非走回头路,重现香港昔日的工厂年代,更不是要劳工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回流香港,‘再工业化’是建立高增值的制造产业。”杨伟雄多次强调的一句话,清楚标注了香港“再工业化”的内涵。
决心不走回头路,因为根本走不通。浂华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香港初创企业,其研发的教育类产品颇受香港中学欢迎。公司联合创始人李力恒说,他们的产品只有第一代是在香港生产的,其后全部放到内地生产。“没办法,香港的制造成本太高,是内地的两倍。其实第一代产品放到香港生产,也是权宜之计。”
早在2014年,香港工业总会已就是否愿意“回流香港”问题访问过珠三角的641家香港厂商。调查表明,只有2%的厂商愿意将公司部分或全部活动搬回香港,而不愿意回来的原因主要是土地和劳动力昂贵且不足。
杨伟雄曾解释说,香港“再工业化”进程有四大方向。一是扭转“去工业化”的趋势,推动工业研发、工程设计及高增值产业;二是释放人力资源或劳动力,从事高增值工作或工序;三是协助现有行业利用创新及科技升级转型;四是创造新的先进制造业及完整的产业链,如生物医药、机械人技术、智慧城市、金融科技等,并制定相关的发展标准和平台。“我们现在的目标是在未来两三年内,扭转制造业占本地生产总值比率的下降趋势。”
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黄锦辉教授认为,工业化发展有三种模式或者说三个发展阶段,一是代工生产(OEM),二是原始设计制造(ODM),三是原始品牌制造(OBM)。“香港‘再工业化’,只能是OBM,或者是苹果公司那样的发展模式,将上游科研产业化。”
全方位政策支持 多方面服务支援
告别“工业真空期”不是梦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里,有个“智能产业廊”颇引人瞩目。“客户、厂商、消费者”产业周期、数码化运作方案、智能生产单元、智能连接器、网络安全系统,一个“工业4.0”生产企业“样板间”直观呈现于观众眼前。
在“智能连接器”展区可以看到,一个设备老旧的工厂通过利用物联网技术(IOT),可以让老中青三代机器实现联网整合、“经脉贯通”,原本有“代沟”、不“搭调”的新旧机器全都“时髦”了起来,工厂顿增现代化风采。
为推动香港“再工业化”,近年来该局动作频频。从成立“智能制造技术展示中心”到“智能产业联盟”,从创建“知创空间”,到推出“工业4.0先导项目”,为协助制造企业转型升级,他们努力提供着各种支持方案。
特区政府“构建全方位‘再工业化’政策体系”还在研究,但也在基础设施、技术研发应用环境、税务和财政支持及人才培训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举措:高增值产业缺地,就优化工业邨政策;智力技术支持不够,就兴建数据技术中心及先进制造业中心;工业研发设计投入负担重,就出台特别税务减免政策;人力资源储备不足,就提供再工业化及科技培训计划,等等。
政府工作紧锣密鼓,各方努力有模有样,香港已出现成功案例。5月31日,香港商汤科技完成了C+轮6.2亿美元融资,再创全球人工智能融资纪录,并以估值超过45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人工智能企业。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一次活动上兴奋地表示,商汤科技在短短四年内迅速发展成为“独角兽”,证明香港有优势和潜力发展创新科技,并推动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黄锦辉认为,制造业是科技革命下技术创新的主战场。香港已经度过了漫长的“工业真空期”,“再工业化”可以孵育经济发展的潜力,再造制造业的竞争力,将为香港经济发展的未来储能,让香港在新的产业竞争中抢占有利地位。
“如果能在中央支持下把香港打造成为国际创科中心,在配合国家发展战略、大湾区建设中推进‘再工业化’,香港制造业将迎来新的春天。”他说。
《 人民日报 》( 2018年06月07日 20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