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们看到一本立体的中国近代史”——《国家相册》展览走进香港中小学校园
在南区官立小学礼堂,老师为学生讲解图片(11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吴晓初 摄
新华社香港11月24日电(记者查文晔)“让孩子们看到一本立体的中国近代史”“图片非常震撼”“历史变得更加生动”……日前,“光影记忆 百年风华——《国家相册》大型图片典藏展”走进香港中小学校园,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和好评。
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新华通讯社共同主办的“光影记忆 百年风华——《国家相册》大型图片典藏展”于10月8日至17日在香港中央图书馆展出。展览依托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的丰富馆藏,精选出近两百张反映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照片与香港观众见面,引发巨大反响。
在粉岭官立小学礼堂,学生观展时与讲解员互动(11月24日)。新华社记者 吴晓初 摄
由于展期有限,为满足各校中小学生的观展需求,主办方与香港10多所学校合作,将《国家相册》展览延伸至中小学校园。目前已走进汉鼎书院、南区官立小学、粉岭官立小学3所中小学,展览为同学们了解中国历史,增强国家意识,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在汉鼎书院,黄同学被2017年7月30日朱日和阅兵的照片所震撼。“看到那张照片,就感到我们强大了起来,场面非常壮观。”
在粉岭官立小学礼堂,学生在观展时认真听讲(11月24日)。新华社记者 吴晓初 摄
汉鼎书院学生活动中心主任、中国历史科老师张毅豪说,用图片展示历史是一种新的媒介,用这种方法帮助同学们来了解祖国的历史,效果更好。
在南区官立小学,礼堂里升起五星红旗,美术课的画板架安放照片,音乐课的曲谱架摆放图片说明。为了让展览取得更好的效果,老师们给每张照片起了名字,为图片说明增加了历史背景,放大了字体。礼堂内部的显示屏上,循环播放着《国家相册》展览的相关视频。
在粉岭官立小学礼堂,学生进入展览现场(11月24日)。新华社记者 吴晓初 摄
尽管场地的布置简单朴素,但气氛庄重。一队队同学在老师带领下来到这里,跨越“时光隧道”,目睹100年来跌宕起伏的中国历史,了解国家和人民作出的艰辛探索与不懈奋斗。一张张照片和背后的故事通过展览走入青少年的脑海,将爱国情怀传递下去。
六年级的梁君诺同学说:“我印象最深的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燕京大学的学生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那张照片。他们那种坚毅、勇敢、为国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
在南区官立小学礼堂,老师为学生讲解图片(11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吴晓初 摄
看到日寇血洗狼牙山之后,两名孤儿相拥哭泣的照片,四年级的周呈曦同学心情沉重。“侵略者是很残忍的,看到受难的同胞,我非常心痛。庆幸自己能生在这个和平的年代,国家强大了,人民才能过上幸福生活。”
“《国家相册》展览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感谢新华社举办了这么好的一场展览,并且在结束后将展品慷慨赠送给各个学校。”南区官立小学校长余志贤说,因为每间学校分得的照片数量有限,因此8间官立小学决定将各自的照片集中起来,在各校轮流展出。
一图胜千言。通过照片中一个个生动的历史瞬间,同学们更深切地了解了近代中国走过的曲折道路,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所书写的壮丽篇章,体会到香港和祖国命运不可分割、紧紧相连。
在粉岭官立小学礼堂,学生由老师陪同观展(11月24日)。新华社记者 吴晓初 摄
在粉岭官立小学的礼堂,进门迎面而来的是一张开国大典的巨幅照片。“我最喜欢这张照片。”五年级的陈丽敏同学说,“那一天,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华民族经历过太多的坎坷和磨难,终于站起来了。虽然当时我还没有出生,但看到这一幕,我为自己身为中国人而自豪。”
“展览让我对中国历史的了解更深刻。我印象最深的是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和2003年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的照片。”六年级的姚孝妆同学说,国家科技发展非常迅速,中国人民的智慧令人钦佩。
“这个展览仿佛一本立体的历史书,可以活灵活现地看到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常识科老师黄佩诗说,许多同学对反映脱贫的照片印象深刻,认识到原来国家经历过如此不平凡的道路,一步一步前行,才成为现在的世界强国。
粉岭官立小学校长何美莲介绍说,由于疫情的关系,全校600多名同学中有四成通过互联网进行线上教学,学校已将展览内容制作成视频短片,与这些同学分享。在学校的同学已排好班次,每位同学都会来参观展览。
“日常在语文、常识、德育等课程中,我们会自编关于中华传统文化、基本法、香港与祖国关系等内容的教材,但总觉得生动性还不够。感谢新华社将珍贵的历史照片提供给我们,同学们对展览的反应很雀跃,这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何美莲说,通过展览,同学们感受到中国人民迎难而上、奋斗不息的精神,有助于树立贡献国家、服务社会的志向。
据介绍,展览还将走入多所香港中小学校园,时间持续到明年3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