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炳添在香港的两个“第一次”
新华社香港12月6日电 题:苏炳添在香港的两个“第一次”
新华社记者韦骅
4日午后,阳光明媚。在维多利亚港的一艘游船上,内地奥运健儿代表团成员、“亚洲飞人”苏炳添凭海临风,远眺岸边林立的高楼感慨道:“来了香港这么多次,之前还真没游过维港,好漂亮啊。”
多次在港参加比赛、两次随奥运代表团访港,从2006年到2021年,苏炳添与香港的故事写了一页又一页。
12月4日,内地奥运健儿访港代表团成员苏炳添在游船上欣赏景色。新华社记者 贾浩成 摄
苏炳添的香港情结
在此前的一次投票评选中,苏炳添是香港市民“最想见到的内地奥运健儿”之一。在随代表团访港的三天时间里,苏炳添实实在在感受到这座城市对他的偏爱。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吸引粉丝最高分贝的尖叫;只要站在那里,他就是聚光灯的宠儿。
为什么苏炳添如此受欢迎?除了在赛场上追风逐电,“广东仔”的身份也在无形中增添了他与香港市民的亲近感。熟悉的气候环境、相似的饮食习惯、面对粤语提问毫无压力……对苏炳添来说,来到香港,与其说是做客,不如说是到邻里串门。
苏炳添与香港很久前就结下了缘分。
与很多“80后”一样,苏炳添是看着TVB(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翡翠台长大的。作为一名忠实粉丝,少年时期的苏炳添总会在黄金档准时守在电视机前。那块不大的电视机屏幕成为苏炳添最初了解香港的窗口。
奇妙的是,苏炳添因香港追梦田径。在香港理工大学与学生交流时,苏炳添说:“我从小喜欢看香港的武侠小说,最爱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天龙八部》,我深信‘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那时候,我梦想成为跑得最快的追风少年。”
巧合的是,苏炳添也因田径走进香港。对于很多田径爱好者来说,他们或许了解苏炳添在2015年为中国田径捅破窗户纸,跑出9秒99,也熟知他在今年东京奥运会上石破天惊的9秒83,但可能鲜有人知道,他职业生涯的第一枪,正是在香港打响。
2021年8月1日,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田径男子100米半决赛后庆祝。新华社记者 王丽莉 摄
在香港的两个“第一次”
2006年,柴湾,城市邀请赛,10秒59,冠军。
对于后来时常在奥运会、世锦赛上闪光的苏炳添来说,当年那场城市邀请赛的赛事级别实在不高,10秒59相较于现在“破十”的成绩也微不足道。可就像一个孩子总是对自己的第一个一百分记忆犹新一样,苏炳添清晰地记得15年前那个年少的自己。
“2006年我第一次来香港,代表中山市参加比赛,那也是一场国际比赛。当时我17岁,10秒59在那个年纪已经非常厉害了,后来我还参加了200米和接力。通过那场比赛,我慢慢走上了职业道路。”
第一次来到香港,一切都是那么新鲜。映入苏炳添眼帘的是和电视上一样的画面。“原来真的和电视剧里面一样。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到处都是购物、吃饭的地方,所以印象还是很好的。”
2009年,将军澳,东亚运动会,10秒33,冠军。
三年后,苏炳添又一次来到香港参加比赛,彼时的他,依然腼腆、不爱说话,但他多了一个身份——国家队队员。
“那是我第一次代表国家队参加大型赛事,挺巧的,2006和2009,我的两个契机都出现在了香港。这两个比赛也给我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此次随代表团访港,苏炳添又回到了将军澳,他说:“2009年我就是在将军澳运动场夺得了东亚运动会冠军,刚才看到了那块场地,感觉很亲切。”
“苏神”赞“苏神”
在代表团的29名运动员里,虽然苏炳添不是奥运冠军,不过这并不影响香港市民对他的肯定。
在这几天记者对香港市民的采访中,一聊起苏炳添,大家无一不对“苏神”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苏炳添一身伤病不放弃、面对挑战不畏惧的精神让他们倍感鼓舞。
苏炳添的故事激励着香港同胞,香港短跑选手苏桦伟的经历同样感动着苏炳添。作为一名残疾人运动员,苏桦伟在超过20年的职业生涯里,参加了多届奥运会,赢得六枚金牌,同时保持多项世界纪录。他的故事被翻拍成电影,于今年9月在内地上映,前段时间苏炳添也在社交网络推荐了这部电影。
苏炳添说:“我在他身上看到了内地与香港青年为了梦想奋斗的同一种信念:不向命运低头,排除一切困难,为了梦想拼搏向前。”
苏炳添说:“苏桦伟才是真正的‘苏神’。”
这两年的苏炳添有点忙,32岁的他一边尽可能地延长自己的运动寿命,一边履行着一项神圣的使命——为人师。这位暨南大学远近闻名的苏教授,曾说体育是交流的载体,而他也愿意成为一名伯乐,为香港的短跑事业加把劲。
“我希望在未来的路上,能够帮助香港在短跑运动员方面选出更多的苗子,为香港体育事业的发展发挥自己的一点点作用。”他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