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港澳

“人民网走进香港2022”系列报道

全速建设国际创科中心 赋能香港发展新动力

严小晶
2022年12月29日08:23 | 来源:人民网-港澳频道
小字号

凝聚创新共识,携手促动发展,香港全力全速推动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建设。

《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日前正式公布,为未来五至十年的香港创科发展制订清晰发展路径和系统战略规划,明确提及循“完善创科生态圈,推进香港‘新型工业化’”“壮大创科人才库,增强发展动能”“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建设智慧香港”和“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做好联通内地与世界的桥梁”四大方向策源发展。

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表示,本届特区政府锐意发展创科并将其列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未来以《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为指引,冀全方位加速创科发展进程,全面提升香港竞争力、驱动经济多元发展、为年轻人创造更多优质职位及提升市民生活质量,并为粤港澳大湾区创科发展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人民网 吴宇扬扬 摄

多措并举 完善创科生态圈

创科驱动,活力迸放。近年来,香港特区政府在推动创科发展方面投放大量资源,并从扩增基建、集聚人才、投入资金等多方面布局,为香港创科生态圈持续发展奠下稳健基石。

“香港要发展好创科,就必须完善创科生态圈,协调上、中、下游全面发展及相互促进。”孙东展开介绍,在上游方面,继续不遗余力强化本地大学基础科研优势,支援研究设施;在中游方面,加强激励产学研协作,加速推动“从一到N”的科研成果转化及商品化;至于下游产业发展方面,聚焦落实清晰的科技产业促进政策,着力扶助生命健康科技等优势产业发展,从而带动整个产业蓬勃发展。

孙东坦言,从创科产业链来看,香港在上游基础科研的优势明显,五大高校具有顶尖科研能力,但在中游成果转化和下游产业发展则空间尚大。由此,力促中、下游发展,贯通上、中、下游产业链协调发展,为香港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当前要务。

如何加速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孙东认为,一方面,香港的大学在重视基础科研的前提下,要进一步激活大学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业界要积极参与其中,研发机构、投资者、企业须协同大学合作,联动政策、基建、市场和人才等要素,进而鼓励科研成果尽快转化。

培育本地科技公司做大做强,吸引海内外科技产业落户香港,全方位把科技产业建立起来,加速香港“再工业化”进程,是香港创科界的愿景。孙东表示,香港特区政府多管齐下推出诸多亮点举措:一是设立100亿港元“产学研1+计划”,由明年开始,以配对形式分两期资助逾100个有潜质成为初创企业的大学研发团队,激励产学研协同合作;二是加强支援初创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的资金需求,开拓更多具战略价值和发展潜力的科企投资机会;同时,积极向内地和海外推广,包括联同“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配合50亿港元“策略性创科基金”,聚焦吸引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等产业的优秀企业和人才。

举措一经推出,业界备受鼓舞。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滕锦光满怀欣喜地说,系列举措有助于激活香港创科的生态环境,而加强对大学科研活动、科研设施、成果转化落地的支援,也为香港高校提供更多与业界的合作机会。“作为全球百强学府之一,香港理工大学秉承‘开物成务,励学利民’校训,致力推动世界级科研创新造福社群、贡献国家。未来将继续配合香港特区政府,协助大学专利技术商品化和支持师生创设初创企业。”他补充道。

香港理工大学致力继续深度参与构建生机勃勃的创科生态圈。滕锦光介绍,香港理工大学历来重视应用科学,从本科生至博士生的众多课程,紧跟社会需求;同时,作为香港高等院校推动创新创业的先锋,香港理工大学培育超过450间初创企业,其中220多间属于创新科技领域,更孕育出4间独角兽初创企业,成果累累;此外,新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将结合共同投资者与合作伙伴的资源,力争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提升产业创新……

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滕锦光。人民网 吴宇扬扬 摄

育才引智 壮大创科人才库

创科发展,人才先行。人才培育及队伍建设是发展创科事业的关键一环,香港特区政府通过结合培育本地创科人才和引进国际创科精英,完善创科型人才队伍建设,充实创科人才资源,为香港长远发展注入源源不绝的创科动能。

培育本地创科生力军至关重要。一方面,香港特区政府近年来在中小学阶段大力推动STEAM(即科学、科技、工程、艺术和数学)教育,为学生夯实创科基础,配合香港未来发展创科的大方向;另一方面,在大学阶段开设更多与创科有关课程,并推出“创科实习计划”,资助本地大学为修读STEM课程的本科及研究生安排短期实习。“从小学、中学,再到大学阶段,我们推出‘一条龙’措施培育本地创科人才,引领香港迈步未来。”孙东说。

与此同时,一系列“抢人才”举措也在创科领域铺展,以提升香港吸纳海内外创科人才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助力香港创科梦想扬帆起航:

——联动“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吸引国际创科领军人才带同其业务或科研成果落户香港;

——优化“科技人才入境计划”,撤销聘用本地雇员的要求和延长配额有效期至两年,并涵盖更多新兴科技范畴;

——在“研究人才库计划”下,为聘用研发人员的科研机构和创科企业增加约10%资助,且额外为持有博士学位的科研人才提供生活津贴;

——增加对创科人才的住宿支援,包括在河套区港深创科园提供住宿空间,以及研究在科学园附近兴建新的一座“创新斗室”;

——扩展“创科实习计划”范畴,在本地指定大学大湾区分校或海外修读STEM课程相关课程的大学生,可获得赴港创科实习机会。

谈及香港高校如何吸纳及培育更多科研精英,滕锦光以香港理工大学为例介绍,我们重视交叉学科研究、革新课程设计,推出紧随创科时代潮流的特色课程,吸引更多海内外优质学生来港升学发展;同时,实践知识转移、强化创新创业支援,多年来设立“科技领航基金计划”“创业投资基金计划”等多元计划,支援学者或学生主导的初创企业,旨在让科研成果转化为有益社会及民生的技术;未来还希望在普及创科文化,提升香港整体社会创科氛围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慕名香港的多彩城市魅力与卓越科研实力,陈龙本科毕业后选择在香港开启科研生涯,现为香港理工大学建设及环境学院在读博士生的他,与团队一起研发出崭新的三维地形测量与智能地貌分析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中国“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嫦娥五号”的月球探测任务,以及“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中,用以分析地形地貌,协助选取着陆点,为这些太空探索任务的成功作出贡献。

“深入参与国家多次月球和火星探测任务,我倍感荣幸。同时,希望未来随着香港及国家创科事业发展日益蓬勃,科研工作者们的科研成果能更广泛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助力科技更好地造福人类。”陈龙满心期待。

香港理工大学建设及环境学院学生陈龙。人民网 吴宇扬扬 摄

珠联璧合 加速融入国家发展

以广深港澳创科走廊、广深港高铁等为“经”,深圳河、港珠澳大桥作“纬”,在粤港澳大湾区5.6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上,香港数码港、香港科学园、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光明科学城、广州科学城……一颗颗璀璨的创科明珠镶嵌其中,蔚然成串。

“香港正迎来创科发展的最佳时机。”孙东强调,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依托于内地完整产业链及巨大市场的优势,透过共绘湾区创科蓝图凝聚共识,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珠联璧合,强化产学研创新协同,着力建设全球创新科技高地,香港创科发展未来可期。

创新活力涌动的奥义在于3.89平方公里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该合作区由香港河套区港深创科园和深圳科创园区组成,通过“一区两园”的方式,实现港深两地优势互补。孙东形容其为“特区中的特区”,正加速探索形成涵盖“五流四制”(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流和法制、税制、科研体制、园区管理体制)的系统化、集成化政策框架体系,满怀信心地谱写港深“双城记”的历史新篇,并期望藉此扩展到更广阔的天地。

伴随着香港创科力量向粤港澳大湾区辐射,香港多所高校也纷纷北上。滕锦光认为,大湾区内地城市在产业、市场、空间等方面资源颇丰,若将香港的科研优势与大湾区的产业优势相结合,可实现1+1>2的效果。他补充介绍,香港理工大学此前已与佛山市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拟成立香港理工大学佛山分校;同时成立大湾区内最大规模的交叉学科研究平台——“高等研究院”,致力于实现在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碳中和、深空探测、乐龄科技、智慧城市及智慧能源等前沿领域的交叉学科研究和应用。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及,香港充分发挥联通内外的作用。孙东表示,作为联通内地与世界的重要桥梁和双向平台,香港将发挥协助国家“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超级联络人”作用。“香港在积极拓展国际网络,加强与世界各地持份者的互动合作的同时,也要强化在海外开展创科合作的支援,推广香港及国家科技产业发展的新机遇。”他补充道。

未来五年是国家建设全面现代化强国开局的关键时期。滕锦光强调,香港的高校要全面发挥自身优势作用,为国家推动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航天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目标,不懈努力。

陈龙憧憬着:“未来与更多优秀科研工作者并肩,为香港及国家创科事业发展贡献青年力量。”      

(责编:刘洁妍、杨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