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美芬忆北京往事:和内地青年共成长--港澳--人民网
人民网>>港澳

梁美芬忆北京往事:和内地青年共成长

2013年03月07日15:20    来源:人民网-港澳频道    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香港3月7日电 (记者 曹海扬、李海元)在国际妇女节到来之际,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梁美芬日前做客人民网,与海内外网友一道,分享她成长道路上的酸甜苦辣。

上世纪80年代末,梁美芬曾经在北京的中国人民大学攻读法律硕士和博士学位,如今再回忆起这段经历,梁美芬感叹,自己能够与内地年轻人一同成长,这是她年轻时求学北京的最大收获。

以下是访谈部分内容:

主持人:梁议员,您是1987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后来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有过交换的经历,其实按照您当时的发展方向,您完全可以选择去美国或者去其他发达国家进修。但是,在我看来,您做了一个非常出乎意料的决定,就是您到国内去选择修读法律硕士学位,所以我的问题是,当时是什么样的原因让您选择做出这样的决定?

梁美芬:因为我在香港长大的,我们读的中国历史都是用英文来读。实际上我们对国家不了解。我有机会派到美国作为香港代表的学生,结果我发觉我们的学校有十个欧洲来的,都是不同的学生代表,人家表演的时候都在讲自己国家的情况,而我一直在讲香港的情况,然后9个其他的学生问我,就问我中国的情况怎么样,我当时自己对国家是一无所知。我当时觉得自己好像没有根的感觉,所以当时在美国已经有一种倾向,无论怎么样,我大学毕业,有机会去国家去寻根,无论是读书还是教书,教英文都好,就想寻求这样一个机会。

主持人:您到人大学习,不仅仅是学习法律,其实也是寻找祖国的根。

梁美芬:应该是这样。一方面我们对法律很有兴趣。1984年,我在美国交换学习的时候就励志,我要贡献祖国法律的改革。第二,自己总是在空调室里面去看国家,当时我们在香港的大学里都是这样,闲聊呀,无论是批评还是赞赏,都不了解,去都没去过。所以,第二个很重要的目标是就是了解国家,还有需要和内地当代的知识分子一起成长。

主持人:您到人民大学学习之后,我很好奇,其实当时香港的环境这么好,北京的环境可能相对会差一点。您到了北京之后,有没有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梁美芬:不仅是水土不服了,我感觉就好像下乡一样。因为中文大学,香港其中最美的一个校园就是中文大学,其他的大学都没有这样美。我自己在中大是充分地发挥了大学生的那种自由空间。我到人民大学,第一,我觉得大陆的知识分子很苦。第二,我写了一篇文章,当时我们那个年代,还是一个星期只能够洗一次澡,有发澡票的。

主持人:南方人都喜欢每天洗澡。

梁美芬:没错。当我的师兄跟我说,小梁,你知道吗? 在北京一个月只可以洗四次澡,我还以为我听错了,我以为一个星期能洗四次澡。师兄说,因为缺水的原因,能洗澡都是一种奢侈品。我跟你说,我做梦都没有想到内地能腾飞到现在这样子。当时我们很少见到香蕉,不要说其他的,最喜欢就是在大街上去买当时五毛钱的煎饼,我们从人民大学骑车到王府井去吃那里的小吃,这就是我们最好的消遣。然后有空的话,我算是比较相对富有的学生,在当时,一个月只有75块钱人民币,我也算是拿奖学金的,所以我也有75块钱人民币,我拿出来请大家一起出去玩。

主持人:您算是当时为数不多到北京学习的香港学生,当时周围的同学是怎样看待您这位香港女孩的呢?

梁美芬:我这个香港女生对他们来说,还是很好奇的。因为我自己是比较开放的,我会把我的东西和我的想法跟他们分享,有一些女生说我特别像台湾女作家三毛。别看我是从大城市来的,实际上我对很多东西都不习惯。当时印象很深,我从香港带来了一支‘改错水’,就是这字错了你可以涂改。因为我看到我的同学写错一个字,就从头抄,把所有论文都从头抄一次,我觉得挺辛苦的。所以我就跟他们说,我下次去香港,我就买十瓶涂改液带回北京。

主持人:您在北京生活这么多年,您可不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您的收获是什么?

梁美芬:我跟内地当代的年轻人一同成长,这个是我最大的收获。

主持人:梁议员和内地当代年轻人一同成长,这是她在北京学习成长的最大收获。其实,后来您又回到了香港,先是干了一段时间的记者,后来又转行,又继续进行您的法律人生。

梁美芬:是。实际上我毕业以后主要将大量的时间花在法律上,而为什么跟当代的年轻人从成长是多么重要,你想想他们是怎样过来的。我目睹了内地整个体制改革的起飞,它朝向一个比较合理、现代化的制度,我打心底里开心。首先,起码改变是在1990年,我回去看同学,他们开始有热水炉,我说你不用一个星期洗一次澡了,他说不用了,我记得是1990年。后来我记得是1993年,开始有人开车来机场接我了,就是我给他一个涂改液的人,当然他现在已经做生意了,他已经有几部车了,他专门让我一定要坐他的车,他们对我都很好的。我看到很多人在这方面慢慢富裕起来,那种喜悦我是说不出来的。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