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4月15日电 据香港大公报消息,香港中文大学首个就通胀与情绪病关系的大型调查显示,约85%即428万名市民的情绪受到通胀影响,表示影响程度“几大”或“好大”的受访者中,患上“经常焦虑症”的发病率高达11.4%,是其他受访者的4.4倍;低收入族群的发病率更高近8倍,每5人就有1个可能罹患焦虑症。中心主任李诚医生警告,焦虑症患者若不妥善处理,至少50%患者会恶化为抑郁症,甚至出现自杀倾向。
中大香港健康情绪中心于2011年10月至12月期间,委托中大传播与民意调查中心展开“香港首个通胀与情绪病的大型研究”调查,以随机抽样电话访问了5118名18至64岁香港市民,除查询他们过去一年对通胀的感受,亦了解他们是否患上“经常焦虑症”。
结果显示,84.8%受访者表示受通胀的影响,当中认为影响“好大”的占8.1%,“几大”的占19.4%,“少少”的占57.3%。中心分析数据指出,以香港18至64岁成年人口有505万计算,对通胀出现情绪反应便达428.7万人。
11.4%人患经常焦虑症
调查亦显示,被访者中有约5%已患上经常焦虑症,而这一群人对通胀表示影响“好大”和“几大”分别是31.5%和30%,合共61.5%,比较其他被访者反映愈担心通胀的人愈容易患上经常焦虑症,发病率高逾11.4%,是其他被访者的4.4倍。中心再把受访者分成4个收入阶层进行分析,显示家庭月入不足1万元的,受通胀影响“几大”或“好大”的受访者的发病率更高达21.2%,即每5人就有1人患有经常焦虑症,是其他受访者的7.9倍。
中心亦分析低收入经常焦虑症患者最不满的通胀类别,当中“食物价格上升”占97.3%,“交通费增加”占81.2%,“房租或供楼费用增加”则占63.9%。至于通胀对这类人群的情绪影响,最多人表示感到“难储钱或积蓄减少”,占96.2%,被迫“悭住使”的则占93.2%;而被通胀弄至感到“担心和忧心”、“无奈或无助”的则同占94%以上,对通胀感到“反感”、“唔知点算”的亦各占87%以上。
“一餐饭分三餐食”
经常焦虑症患者李女士,于2007年发病,病情长期反覆、深感生活压力的她,认为通胀对自己的影响很大。她表示与儿子相依为命,儿子任职扶手电梯技工,月入只有约1万元,近年食物价钱有升无跌,令她买菜时不知如何是好,有时在街市购物时感到透不过气来,“会将一餐饭摊分三餐进食,以节省煮饭的用电”,并减少买排骨和鱼的次数,减少煲肉汤,也不买新鲜鱼,只买坏掉的水果。
因百物腾贵,她已好久没有添置新衣服,平时只能穿二手衣服及使用二手家俬。现年50多岁的她,没有上班,亦没有收入,感到非常彷徨,时常担心至失眠,入睡後也会间中惊醒,有时会认为自己是儿子的负累,不时有自杀念头。李女士希望政府能够听到市民心声,帮助改善市民生活。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健康情绪中心主管李诚警告,经常焦虑症若不作妥善医治,至少一半患者会恶化至患上抑郁症,严重者会出现自杀倾向。李诚表示,患者往往以为负面情绪属正常现象而延误诊治,结果约70%患者在一年内没向专家寻求协助。他同时建议政府为私人医生提供培训,提高前线医生对经常焦虑症的警觉,并为加强公众教育,让市民认识通胀与焦虑的关系。他呼吁患者开源节流,学习处理通胀所带来的心理压力。
此外,交通银行(香港)首席经济及策略师罗家聪博士表示,年内香港通胀预测会持续上升。他建议个人减持现金,改持其他资产,以抵抗通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