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港澳

东深供水工程:一泓东江水 五十余载粤港情

2021年04月21日08:41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东深供水工程:一泓东江水 五十余载粤港情

  1963年,香港百年不遇的严重干旱,让全港350万市民生活陷入困境。1963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广州听取了广东省关于供水香港工程方案的汇报,他同意采用从东江引水,沿石马河提水到雁田水库再流入深圳水库输往香港的方案,并指示国家计委拨出专款,尽快设计、施工。

  建设者们克服了施工过程中的重重困难,用肩挑、人扛的方式,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就建成通水,奏响了这曲南粤大地上荡气回肠的调水之歌。

  1965年2月27日,在广东东莞塘厦举行的落成庆祝大会上,香港有关方面向大会赠送两面锦旗,题词为“饮水思源,心怀祖国”和“江水倒流,高山低首;恩波远泽,万众倾心”,表达了香港同胞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感激之情。

  广东驰援,解香港缺水之忧

  1964年2月20日,东深供水工程全线开工。为解决劳动力问题,从广州动员5000名青年,从东莞、惠州、宝安等地动员5000多社员群众投入施工,高峰时期投入的工人及社员达2万多人。

  时任广东省水利厅下属设计院技术员王寿永回忆,大概1963年国庆节前后,设计院就接到了东深供水工程的设计任务,他与同事们持续几个月加班加点绘制施工图纸。当时住的是油毛毡搭起来的工棚,睡的是大通铺,但是大家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经常忙到夜里十点钟之后。

  陈汝基作为原广东工学院65届农田水利系的80多名学生之一,响应号召去支援东深工程(首期)的建设施工。1964年19号强台风,风特猛,雨特大。夜里12点,竹塘工段打来电话,说围堰快没顶了,要求关闭雁田水库泄洪闸,否则有跨堰的危险。

  工区领导命令由工务股派人护送廖工前去处理,陈汝基自告奋勇承担护送廖工的任务。行至上埔工段附近,他们遇到一段低洼路段,汽车没法开过去。他们靠着手电筒微弱的光,翻过约60米高的小山,过了小桥。低洼路段的河水浸至胸口,他死死拉着廖工,靠着公路两旁的树作导向,朝着公路的中线,一步一步涉水过了300多米公路,又半跑半行了两公里多的路。凌晨2点多钟,他们终于赶到雁田工段,及时指挥关闭泄洪闸,减少了泄洪流量,从而拯救了竹塘工段的围堰,确保了围堰的安全。

  工程的关键,是发源于深圳大脑壳山的石马河。如果要引水香港,需要将由南向北流入东江的水位提高46米,使之倒流83公里进入深圳水库。为了让香港同胞早日喝上东江水,由知青、社员组成的万人建设大军在昔日宁静的石马河一字排开,喊出“要高山低头、让河水倒流”的豪迈口号。

  时任广东省水利厅下属的机械施工队工人陈宝强至今依然觉得东深供水工程的建设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上万知青、社员靠肩挑人扛,安装抽水泵站,让河水从低处向高处倒流,用短短一年时间完成了东深供水工程建设,顺利实现了引水东江、供给香港的使命。

   四次扩建,托起香港生命之源

  解决了用水之忧的东方之珠香港,很快发展起来。当人们沉浸在经济发展一日千里的喜悦中时,东江却悄然面临着危机:工程大量利用自然河道,建立一条清污分流的专用输水系统已是当务之急。

  1990年7月,严振瑞自清华大学毕业后,来到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工作,接触到的第一项重要设计工作,便是参加东深供水三期扩建雁田隧洞工程施工图设计工作。“我们家来亲戚了,我‘爸爸’来看我了!”严振瑞为建太园抽水站,舍小家留守工地,一待就是几年时间,偶尔回趟家却被孩子当成了“亲戚”。

  2000年8月28日,东深供水改造工程鸣炮开战。时任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副总指挥、粤海水务集团董事长徐叶琴向记者描述当年的情景:改造工程施工难度大,毫无同类经验可循,采用世界上最大现浇预应力混凝土U形薄壳渡槽、世界最大直径现浇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地下埋管,装配同类型世界最大的液压式全调节立轴抽芯式斜流泵,使用工程全线自动化监控系统等先进技术……7000多名建设者的辛勤汗水,800多个风餐露宿的日日夜夜,终于在2003年8月,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如期完工。

  就这样,先后经历4次扩建改造的东深供水工程,年供水能力由初期的0.68亿立方米提升到24.23亿立方米,输水系统由天然河道升级为全封闭的专用管道,实现输水系统与天然河道的彻底分离。

   倾尽全力,守护一江清碧

  广东专门成立东江流域管理局,对东江流域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配置、调度和保护,并专门设有深圳市公安局东深分局和武警保卫供水工程。此外,广东在东江流域率先建成全国首个水质水量双监控系统,对水资源实施精细化管理、调度和保护。1991年至今,广东省人大、省政府先后出台了10多个法规及文件以保护东深供水。一个省为一条河、一个工程专门颁布如此多的法规,在全国实属罕见。

  东江沿线的上游城市,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努力。东江流域面积占河源市全市面积的88%,河源各级党委政府实现环保“一票否决”制度,所有重大建设项目决策都以环保优先。

  “现在,只要点击几下鼠标,就可以查看东深供水工程的水质监测数据。”粤海水务水环境监测中心主任林青向记者展示如何通过水质预警平台的页面,查询东江取水口、雁田水库和深圳水库实时水质监测结果。

  深圳水库是东深供水工程的最后一站,也是向香港、深圳供水的调节水库,水质常年优于国家地表水二类标准。在水库管理人员的带领下,记者从罗湖区沙湾路深圳水库库首走进库区。在这里,一个个巨大的长方形池子一字排开。这是为改善和保障东深供水水质而建设的大型净水工程——原水生物硝化处理工程。该工程于1998年12月28日建成,设计日处理水量400万立方米,规模在今天依然为世界上同类工程之最。

  广东与香港建立起频繁的磋商和交流制度,保障了粤港供水机制从上到下的良好运作。由香港水务署集合各界人士组成的香港水资源咨询委员会,每年来广东考察一次。同时,每年都有香港学生组织参观供水工程。(记者 吴春燕)

  ·短评·

  从血脉相依到互助共融

  作者:吴春燕

  许多人知道,供港水用的是东江水,可香港不在东江流域,如何引东江水至香港?这就不得不提一项巨大的输水工程——东深供水工程(东江—深圳供水工程)。50多年来,它为香港的繁荣稳定、深莞地区的加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生命水、政治水、经济水”。

  在这场自1964年开始的人与自然的较量中,数以万计的建设者艰苦奋战,开山劈岭、凿洞架桥。规模宏大的东深供水工程,将由南向北流入东江的水位提高46米,使之倒流83公里进入深圳水库,再经3.5公里长的输水涵管送入香港供水系统。

  “要高山低头、让河水倒流”是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们的口号。经过三次扩建、一次全面改造,东深供水工程让传唱一时的民谣“阿姐担水去,阿妈上佛堂,唔知几时无水荒”成了历史。东深供水工程已经成为香港及工程沿线深圳和东莞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工程,对香港的繁荣稳定举足轻重。

  一泓东江水,浓浓粤港情。通过供水合作、经贸合作、科技文化交流、人员密切往来,粤港两地的相互了解、亲情与互信不断提升,也极大促进了两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改善。50余年东江水,映照了粤港两地从血脉相依到互助共融。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21日 04版)

(责编:刘洁妍、杨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