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港澳

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香港大有可为,风光无限——访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

人民网记者 张庆波
2023年03月07日10:25 | 来源:人民网-港澳频道
小字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在从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新的发展定位正为香港开创新局面、实现新飞跃打开想象空间、带来无限机遇。

当前,在中央全力支持下,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正带领新一届特区政府积极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着力增强香港发展动能,全力拼经济、拼发展,在巩固提升竞争优势、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上主动作为。聚焦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就香港发展的新定位、新方位、新作为等问题,日前记者采访了李家超。

新发展定位让香港更具竞争力吸引力

记者: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为香港提供了怎样的发展机遇?特区政府已经做了什么?下一步还准备怎么做?

李家超:创新是动力,科技是未来,文化艺术人人喜欢。香港有5所世界百强大学,基础研究卓越,又是国际化城市,具备“背靠祖国、联通世界”得天独厚的显著优势。因为新的发展定位,更多人才将被吸引到香港,特区政府将投入更多资源,香港的竞争力、发展动力都将因此提升。

2022年10月,我发表了任上首份施政报告。施政报告中提出,“十四五”规划纲要、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等,为香港注入源源不绝的发展动能。“十四五”规划纲要确立香港“八大中心”定位,我们首先要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并推进创新科技和文化艺术两个新兴产业发展。

推动创新科技方面,去年12月,特区政府制定公布了《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为未来五至十年的香港创新科技发展制订清晰的发展路径和系统的战略规划。香港在上游的基础研究上有优势,70%的科研被评为国际卓越水平。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打造创新科技生态圈,联合大湾区其他城市,将有利于香港培育创新企业,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实现商业化、市场化,巩固好中游,拓展至下游。推动文化艺术交流方面,我们同样做了不少努力。总之,建设和发展这两个中心,会让香港更受瞩目,竞争力更强,生活更有滋味。因为大有可为,所以风光无限。

优势互补让香港发展动能更充沛

记者: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如何解决“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重课题?

李家超:“引进来”很重要。首先,香港已经成立了一个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整合设立了新的投资基金,用来共同投资有发展能力和创新潜力的龙头企业;其次,我们着力引进人才,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优化现有多项输入人才计划,希望每年至少引进3.5万名优秀人才;此外,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投融资方面有显著优势,对于吸引企业和引进人才工作将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走出去”的空间更大。一方面,内地城市可以通过香港走出去,另一方面,特区政府也注重走出去“讲好香港故事”。在创新科技上,香港有世界级的联通平台,比如有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有22个中科院和香港联合的实验室,还有和外国学术机构与大学合作的科研项目,这些平台都可以发挥“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渠道作用。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既可以加强与世界不同地方的联系,又能传播和输出中华文化,也会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的重要角色。

记者:香港发展创新科技产业有何优势?将如何推进?

李家超:香港有不错的科研基础。根据相关报告,香港数码竞争力在区域内排名领先。我们发展创新科技的理念是,强化巩固香港优势,融合用好内地优势。大湾区内,有的地方跑得远,有的地方跑得快,有的地方跳得高。我们不需要浪费时间和资源展开竞争,通过整合运用各地各类优势,就可以让香港既能跑得远,又能跑得快,还能跳得高。这就是大湾区的概念。

香港要做的,主要是把科研转化为成果,构建一个完整的创新科技生态圈。当然,有些方面需要我们追上去。比如科研投入上,目前只占本地GDP的1%,我们的目标是翻一番,最好达到2.5%。并且,香港现在的科研投入主要是政府投入,未来应该加大和吸引民间投入。施政报告中提出成立投资公司和投资基金,也是想通过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和海外投资,给他们信心,让他们加大投入。

记者:在创新科技领域,香港的优势在国际上如何体现?

李家超:我前段时间率团访问中东,向当地政府官员、投资基金、行业人员介绍香港创新科技前景,他们对香港非常有兴趣。一方面,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投融资方面有优势,能够帮到他们;再者,他们知道来香港投资,可以作为跳板更好更快地进入大湾区、进入内地市场;第三,他们对香港的认识较深较多,有意愿将区域总部设在香港。

在国际范围内比较,香港的优势是多方面的,在基础科研上,在区域合作上,在人才引进上,在国家政策支持上,在“一国两制”上,都显著有力。我们正把“有为政府”和“高效市场”更好地结合起来,改变了过去“积极不参与”的施政概念。可以说,相比2019年以前,香港的传统优势还在,又有了新的优势,在发展创新科技产业上,香港速度有保证,不会落后于其他地方。

记者:在建设和发展两个中心上,特区政府是如何设定关键绩效指标(即KPI)的?

李家超:施政报告共列出110项KPI,对第一年做什么、第二年做什么、五年内达成什么目标都有描述。比如第一年,在创新科技方面,我们已经成立了投资公司,设立了投资基金,人才引进计划也启动了,受欢迎程度超出预期;文化艺术方面,我们成立文化委员会,设立文化艺术盛事基金,制订《十年文化艺术设施发展蓝图》,2023年资助的至少四个项目都会有超过10万人参与。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些长期的KPI,还有一些更具体的工作安排。这些KPI都是同事自己提出的,大家都有投入感。最重要的是,无论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还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要形成一种氛围、一种认同。从我跟不同领域不同人士的接触交流来看,大家都很积极,社会上这种氛围越来越强。这种氛围很重要,给了我们信心,它不是KPI,却是KPI的“维他命”。

共进共赢让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记者:相比大湾区其他城市,香港在建设和发展两个中心上如何定位?

李家超:香港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各有优势,大湾区城市之间不是竞争关系而是互补关系,是强强联手相互助推。就香港来说,我们高度国际化,可以吸引全世界的人才包括最好的人才来,“抢人才”方面的措施是有竞争力的。比如,“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推出后,一个月内就有几千个申请,这些吸引来的人才,除了服务香港,也可以进一步引进到大湾区。此外,香港是个有趣、有活力的地方。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就是说我们不单单是拼经济,还可以让人们在香港生活更有味道。正是基于这些,我对建设国家创新科技中心、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很积极,很有信心。

记者:香港如何进一步推动大湾区建设?

李家超:香港正在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大湾区建设。上任行政长官后,我成立了“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督导组”,由行政长官担任组长、三位司长任副组长,指挥协调力量进一步加强。在香港与深圳合作方面,两地已经组成19个工作专班,其中一个是北部都会区建设,致力于两地规划发展上发挥协同效应,实现更好更快更强发展。又比如,在前海和河套地区发展建设上,两地一直紧密合作,谋求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打通大湾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同时,我们秉持创新理念,坚持创新驱动,不断探索两地合作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河套这些地方成功了,就可以辐射、带动其他地方,提升整个大湾区的融合度。现在,需要我们尽快把这些标志性项目做出成绩来。

我2月底到深圳访问,印象很深刻,当地发展很快,政策出台很快,落地效果很好,让人敬佩。这更要求香港特区政府官员积极行动起来,主动参与大湾区建设。在深港合作上,我们一脉相承,合作融合力度不断加大。确保共进、互惠、多赢,是我们之间很大的一个共识。总之,香港和内地都是一家人,香港是我们同胞自己的地方,我们所致力的,就是更好地以香港所长服务国家所需。

(责编:刘洁妍、杨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