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早春时节,荆楚还在冬眠。我那双属于内地的脚印,随着中山研究会踩过万米以上的天空,追寻国父的脚印踩过白得像果冻的云朵,轻轻落到曾经属于葡萄牙管治地的澳门。
1887年秋,21岁的孙中山进入由维新派人士何启为主创办的香港西医书院,面积不到30平方公里的澳门,成为了他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聚议的地方,常在那里抨击时弊和倡言革命。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记述了这段时间的生活,“予在广州学医甫一年,闻香港有英文医校开设,予以其学课较优,而地较自由,可以鼓吹革命,故投香港学校肆业。数年之间,每于学课余暇,皆致力于革命之鼓吹,常往来于香港、澳门之间,大放厥辞,无所忌讳。时闻而附和者,在香港只有陈少白、尤少纨、杨鹤龄三人……所谈者莫不为革命之言论,所怀者莫不为革命之思想,所研究者莫不为革命之问题。四人相依甚密,非谈革命则无以为欢,数年如一日。故港澳间之戚交交游,皆呼为‘四大寇’。此为予革命言论之时代也”。如今澳门的水坑尾巷 14号,是当年“四大寇”之一杨鹤龄的住处,人们因他们常在此聚议而称该处为“杨四寇堂”。
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领导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旋即委派冯自由、李自重在澳门荷兰园和隆街21号设立革命机关,对外则以“乐群书社”作掩护,并在白鸽巢由义巷11号建立了通信联络点。1909年冬,同盟会澳门分会成立,主要任务是开展宣传活动,秘密发展组织,积极募集经费,并把开展武装斗争作为主要活动。辛亥武昌起义引发了全国各地更大规模的反清武装斗争,各省纷纷独立。1912年1月1日,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正式结束,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任澳门议事公局议员的飞南第得此消息,马上写信祝贺并表示支持。澳门市政厅接受了飞南第的建议,在市政厅升旗和举行大会隆重庆祝。
孙中山“医国”的愿景没有落空。回归第一年,澳门特区就扭转回归前连续4年经济负增长,15年来保持增长势头,人均GDP名列亚洲前茅,失业率连年保持低位。从2007年起就全面落实了免费教育,是海峡两岸和港澳地区中首个提供15年免费教育的地区。弹丸之地迅速成为一颗夺目的明珠。
行走在澳门宽阔的孙逸仙大马路,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澳门人对孙中山怀着永恒的纪念和崇高的敬意。当年孙中山在北京病逝,澳门各界举行了追悼大会,10万人口就有逾2万人凭吊。澳门市政公园里孙中山铜像高高耸立,似乎在向人们倾诉着对第二故乡的深深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