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港澳

滨海城市蓝皮书:粤港澳大湾区应建构中国式特色湾区

2019年04月27日18:26 | 来源:人民网-港澳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讯   4月25日,澳门城市大学及社会科学出版社共同发布了《滨海城市蓝皮书:中国滨海城市发展报告(2018~2019)》。澳门城市大学创新设计学院携手港澳台与内地“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领域的学者,共同编写《中国滨海城市发展报告(2018~2019)》,这是一部关于2018年中国滨海城市发展现状、问题与特征,以及关注滨海城市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政策建议的研究报告。报告涉及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厦门、深圳、三亚、台南(台湾)、香港和澳门,研究范围涵盖具有代表性的城市。

滨海城市群已成为区域乃至国家社会发展的引领中心

蓝皮书指出,在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中国东部滨海城市借助其资源和物流方面的优势迅速发展。人口和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物流、交通、工业、旅游业、房地产开发、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建设初具规模。滨海城市凭借13%的国土面积,聚集了全国50%的人口,创造了60%的国内生产总值。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为代表的滨海城市群,已形成具有强大辐射力和影响力的大都会经济圈,成为区域乃至国家社会发展的引领中心。

在高速发展过程中,由于开发和建设的管控存在尝试与不规范之处,滨海城市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面临严峻的挑战。例如,发展模式的粗放、生态海岸线的蚕食、局部空气质量的恶化、自然资源的浪费、旧城更新与棕地治理的压力、城市交通的拥挤、住房与社会资源分配的失衡、新旧产能转换的需求与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等。虽面临挑战,但中国滨海城市仍有巨大的优势,吸引着大量人群涌入,发展极具潜力。

粤港澳大湾区应建构中国式特色湾区

蓝皮书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提出推进珠三角地区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是继美国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为中心联合佛山、肇庆、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等城市共同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2017年7月1日,《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努力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以及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携手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香港、澳门、深圳和珠海等城市,除地理位置的邻近关系,实际上也是相互依存、各取所需,彼此之间除竞争外也有合作,未来更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前哨站,具有领航的意义。《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策略与香港未来》一书指出,世界三大湾区分别为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若与之相较,粤港澳大湾区在面积、人口总量、机场游客量、集装箱输送量、著名高等院校数量等指标上具有优势。蓝皮书指出,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前景,不应是与这些国际湾区做比较,而是以自身各城市的集群概念,凸显城市之间的差异和优势。在不断扩大内需市场之外,也建构属于中国式的特色湾区,自然而然所产生的优势,便是以后朝向全球化迈进的动力。

香港、澳门、深圳和珠海等城市之间,其特殊关系备受世人关注,其因为“一国两制”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形成一股强大的经济力量,但却又是截然不同的治理方式与城市定位,如香港长期以国际金融中心、服务业和航运做城市发展;澳门拥有独立经济体系,以旅游业和博彩业为重要产业;广东省则以制造生产为领航;而深圳又号称是我国创新科技的摇篮;珠海则是以优质教育、环境优美和宜居生活为发展目标。这些在湾区周边的城市,全部通过交通基础建设联结,整合成类似跨域型的经济特区。世界上也鲜少像这样的地理环境,特区城市之间以口岸作为联结,且依附口岸之处,形成交通节点又兼具商业经济发展的条件,此一巧妙之处在粤港澳大湾区发生。要了解珠三角地区的发展,口岸节点及交通网路的相互关系,必定是带动人流与资金流的驱动力。未来更要思索如何更加便捷、快速地通关,以提升区域之间整合的力度。

(责编:常红、贾文婷)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