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港澳

澳门现存最古老大型中式民居之一

带你了解“郑家大屋”(濠江在线)

本报记者  孙立极
2019年12月22日08:1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青砖、灰塑、月门、漏窗……与澳门街头色彩艳丽的欧式建筑不同,位于龙头左巷的郑家大屋有一种中式的古朴和优雅。除了建筑本身,郑家大屋更因近代思想家郑观应在此著书而闻名。

  郑家大屋由郑观应父亲郑文瑞1869年修建,占地4000平方米,有60多间房,是澳门现存最古老的大型中式民居之一。

  整栋建筑后倚西望洋山,西北面海。身处澳门,郑家大屋既具浓厚岭南民居风格,细微处又融汇了不少西方建筑元素。

  郑家大屋由两座并列的四合院组成。入口右手是澳门民居中常见的门官土地神位。进入第一个院落,便可看到门楼墙身的灰塑,包括“年年有余”“封侯”“鲤跃龙门”等喜庆内容。经过圆形的“月门”,后面是被称为“轿道”的廊道。这是通往主房区的通道,也是访客下轿的地方。

  从轿道进入主房区,门檐上书有“荣禄第”的牌匾,说明此宅乃官宦之家。主房区包括余庆堂和积善堂,均为两层的两进三开间建筑。余庆堂由郑文瑞兴建,积善堂则由郑观应的弟弟郑思贤兴建。从名字不难看出,取自“积善之家有余庆”。建筑格局呈中式建筑特色,而厅堂中的灰塑花饰天花、门楣窗楣则属西式风格。

  郑家大屋还有两个花园。一个在“荣禄第”旁的文昌厅前,另一个在余庆堂旁。中西交汇更加明显,余庆堂旁的花园中,回廊柱子有西式柱帽及柱础,又有中式月门和葫芦窗洞,配上白墙灰瓦、青青绿草,不但不违和,还相映成趣。

  郑家大屋旁,还建有一座小型的郑观应纪念馆,介绍他的生平及思想。郑观应1842年生于广东,七八岁时移居澳门,幼读私塾,17岁时科举失利,赴上海学习经商。郑观应从基础工作做起,工作之余,勤奋学习,不仅学习英文,更广泛了解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情况。他关心时局,对国家民族危亡深感忧虑。

  在上海从商20余年,郑观应从洋行当买办转型成民族资本家,历任上海电报局总办,轮船招商局帮办、总办等。1886年,他回到澳门,就在郑家大屋中潜心整理思想,1894年完成《盛世危言》。在这本巨著中,郑观应清醒认识到发展近代工业的重要,提出“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必首在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他还针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郑观应“富强救国”的思想感染了很多人。洋务重臣张之洞看了后道:“论时务之书虽多,究不及此书之统筹全局择精语详。”蔡元培推崇《盛世危言》“以西制为质,而集古籍及近世利病发挥之”。

  郑观应不久又回到内地,投身实业,1922年病逝于上海,次年移灵澳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郑家后人分散各地,郑家大屋被分租出去,高峰期曾住了70多户人家,甚至还有一位来自印度的租户在院中养了几十只羊。风雨侵蚀、过度使用以及无序改建,郑家大屋日见破败。

  2001年,澳门特区政府用“以地易地”的方式,获得郑家大屋的物业权。澳门文化局以“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8年的修复。2010年,郑家大屋正式向公众开放,除展示建筑之美,更介绍郑观应及郑氏家族事迹,让这位在近代中国点起一盏明灯的澳门人重现世人面前。2005年,郑家大屋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如今,这栋百年大屋除了迎接南来北往的游客,也经常举办文艺展演活动。花开花落,岁月静好。


  《 人民日报 》( 2019年12月22日 06 版)

(责编:冯粒、杨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