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创科局局长薛永恒:“疫”中有机 香港创科未来可期
“‘普及社区检测计划’推行至今,已有逾百万香港市民登记检测。短短30秒,即可完成预约的登记系统,就是由我们负责推出的。”香港特区政府创新及科技局(以下简称香港创科局)局长薛永恒介绍。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科技抗疫成为香港抗疫进程的中坚力量,助力香港战胜疫情。
从辩证法的观点看,危与机作为矛盾双方并非绝对对立,而是辩证统一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也阐明了危与机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薛永恒说:“危中有机。疫情对我们的生活、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对我们创新科研来讲,可能也是一个机遇。”
新变:危中寻机
在危与机的辩证思维里,二者变化形势中包含着难得的契机。香港疫情反复,7月初暴发新一轮疫情,对香港经济发展造成影响,但新时代下的科技抗疫也帮助香港创科焕发新活力。
“香港特区政府与科技公司联动抗击疫情,是推动香港防控疫情的重要手段。”薛永恒表示,科技抗疫方面,有不少本地科研成果大有用武之地,例如应用于家居检疫的电子手环和居安抗疫APP(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供应医院管理局的纳米智能口罩、通风管道抗菌防尘水性纳米涂层、“铜芯抗疫口罩+?”等,均由创科局负责推出。
薛永恒特别指出,粤港澳三地人员及经济往来非常之密切,健康码是自疫情以来非常重要的科技抗疫产品之一,力求达到安全、快速及便宜的目标。在保障每一位申请者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只需通过几个步骤,提供过关时需用到的个人资料,例如姓名、出生日期、证件号码及电话等,并附有申请人进行检测的中心名称和检测结果,就可将其“港康码”转化为“粤康码”或“澳康码”,以免除14天强制检疫。此外,特区政府还将通过招引更多检测机构,将新冠病毒检测价格降低。他续指,“原本健康码五六月已蓄势待发,特区政府与检测业界均已完成系统测试,只因疫情突然加重暂停计划。待疫情稳定后,将会尽快推出健康码,以恢复三地居民正常往来。”
举措:转危为机
以强烈的忧患意识运筹帷幄,迎接挑战,化危为机,便能在大变局中走得更稳、更实、更远。香港正准备将本地的高科技抗疫产品带到“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或地区,促进交流。薛永恒认为,对于创科,这是一个“转危为安的机会”。
薛永恒称,“疫情也带来商机,我们准备把抗疫用的产品,带到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的国家,一方面是帮助友好的国家或地区一同抗疫,另外也是为香港及大湾区的创科产品,提供一个新的进入‘一带一路 ’市场的机遇,将相关科研产品推向全世界。”
疫后重建要善用科技,更成为推动普及应用科技的契机,据薛永恒介绍,特区政府正研发“感染风险通知”手机APP,届时会给予出租车、餐厅等二维码,用户透过APP扫描二维码后会被记录行踪,例如用户曾坐过出租车,若该名出租车司机之后确诊,APP会告知用户感染风险。
薛永恒认为,香港已研发的部分高新科技产品,平时没有动力使用,但疫情的冲击,反而给高新科创产品带来进入市场的可能性,他期望能协助这些本地科研成果“走出去”,开拓市场,实现科研成果商品化。
发展:化机谋赢
危与机同时并存相互转换,克服了危即是机,化危机为机遇,便能推动发展。应对未来疫情的“常态化”,香港“电子化”、“科技化”才能融入世界的发展潮。
在薛永恒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明,要推动香港成为国际创科中心,必须把握好资源、人才、资讯这三大范畴:
首先,香港与深圳携手合作发展落马洲河套地区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将其打造成一个世界级科研基地,吸引国内外的顶尖企业、研发机构和高等院校进驻,建立重点科研合作基地。特区政府借助科学园与数码港两大科技港,会继续推动科研要素流通,积极配合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工作,为香港的创科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环境。
其次,必须保证科研人才的交流,透过发展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将香港打造成为环球科研合作中心,汇聚全球各地顶尖科研人员在香港进行世界级及具影响力的科研合作。作为国家最国际化的城市,拥有世界级科研能力、5所世界100强大学、健全司法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及国际化的营商环境。香港充分利用“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汇聚科技人才与资源,营造有利创科发展的生态环境,令香港创科发展迈步向前。
最后,他提出,大湾区核心城市的科技创新工作模式是,香港与内地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香港提供基础科研成果和融资环境,内地负责科研成果商品化,最终进入内地大湾区的广阔市场,实现“优势互补”。
提及未来,薛永恒充满期待地说:“我非常有信心,只要大湾区优势互补,结合香港的特性,将来创新科技一定可以成为香港经济推动力,同时也为我们国家作出贡献。”(沈婧婕、严小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