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香港7月12日电 (李双、李海元)近日,香港在港内地毕业生联合会主席耿春亚先生做客了人民网香港演播室。作为内地到港学习、创业超过十年的资深“港漂”,从近期的香港学额问题,到青年人的就业选择问题,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政府应该改变教育的投入模式
耿春亚:关于最近学额问题,其实香港本地的教育制度和教育配额和教育资源的投放,以及方式和方法,本身就存在问题。举个例子,香港现在中学升大学的学额是一万多个,实际上符合资格接受高等教育的大概两万多人,这两万多人也仅仅占到中学毕业生应届毕业生大概60%左右,也就是说香港的学额确实应该增加,香港的受教育资源确实应该增加投放。但是这个问题不是因为我内地生来了,香港学生就没有机会了,而是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和改变教育的投入模式,来加强香港年轻人的受教育机会。
耿春亚:香港特区政府可以给到内地或者海外升学的学生一定奖学金,让香港年轻人,多走出香港去求学,这一方面增加了青年人的流动性,一方面增加了年轻人就业方向和就业专业的多元化,这些年轻人将来回到香港,也有可能甚至改变香港的产业结构。
耿春亚:内地人绝对不是香港教育制度的罪魁祸首。实际上,我自己在香港待的久,我完全认同和理解香港人的诉求。我想,如果我们内地年轻人来到香港做不到这一点是不正确的。这毕竟是人家的地盘,我相信,我们如果能够首先理解香港人的诉求,然后,看到我们自己的价值,同时,为香港社会的发展又能够有客观正确的积极的贡献和参与,这个社会恐怕才能良性,我们才不会被人所谓排斥。所以,我想这方面我们自己还是有些工作要做,当然香港政府和香港社会也需要做些事情。
年轻人有两样东西:流动性和多元化
耿春亚:总体来说,年轻人应该更开放,年轻人有两样东西,一个叫流动性,流动性的意思就是说,香港年轻人不能只是死守在香港,就像我在北京读书,不代表我死守在北京,现在有很多港漂、北漂、海漂,其实大家都抱着死脑筋是错误的。第二个多元化问题,不能哪个工资高就都一窝蜂去做什么,行行出状元,而且这么不同的专业,大家为什么不能发挥自己的所长,在社会创造出新的行业和新的产业机会,香港年轻人也需要多元化。
耿春亚:比如说我创业,我不做金融,我就不抢香港人的饭碗,这也是机会。同时,我创业,我创造了就业,我们的公司有香港本地年轻人在我这里工作,我给香港人带来了饭碗。另外我也寻找到我的天地,也许这个行业,也许这么多创业可以对香港新的产业发展带来空间和机会。所以,我觉得内地年轻人来到香港,如果他有自己的梦想和自己的专业,那么,在香港能够立足的话,发挥他的特长,同时还要有一点,他应该还爱香港的。我想十年前、二十年前有些人来香港觉得我要拿一个香港身分证,今天已经看到了,很多内地年轻人觉得香港身份证不是我唯一想要的东西,如果发展的不好,我宁可回内地,回北京,所以大家还是热爱香港这个地方,融入香港这个地方,如果你将来想以香港为家的话,你不应该和本地社会脱节,你应该成为本地社会的一份子。首先是心态问题,接着有职业发展问题。职业发展上面还是要追求自己的专业和梦想,而不应该受香港价值观影响,很多人转行做金融,做传媒,做科技,做学术,做文化,做贸易都可以。这个多元化,我们内地年轻人还是要保留自己的多元化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