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港澳

围观者散了吧 香港评论界话“童尿”事件

2014年04月26日16:35    来源:新华港澳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围观者散了吧 香港评论界话“童尿”事件

   闹市一泡尿,再次刺激内地和香港矛盾的敏感神经。两地网民在网上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骂战。在香港人看来,这又是一次没有素质的大陆人在香港的不文明表现;而在很多内地网民看来,对小孩子尿急的过分要求彰显了港人的傲慢与挑剔。对于此次“童尿”事件,我们来看看香港的评论人们是怎么说的。

   标签说

   一泡女童尿 何必贴标签/刀一

   一旦将“大陆人”的标签与少数不文明行为联系起来之后,3800万内地游客便不知不觉地随着这个标签的污名而承受了整体的侮辱。同样,虽然很多内地网民认为港人拍摄小孩方便的行为同样素质底下,但是据此就推断出700万“香港人的素质也十分低劣”的结论也是不客观的。

   当年胡适先生曾说“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意即反对这种以“主义”为标签举旗站队的简单行为。要摒弃这样的“标签化”思维虽然不易,但是在如今的内地和香港两地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确有强烈的必要。撕下彼此贴在对方身上“香港人”、“大陆人”的身份标签,将相互谩骂的力量用在社会问题的解决上,岂不快哉?

   敏感说

   港人的淡定哪去了? /容雍

   港人一向脑筋灵活反应快,这表现在工作方面,造就了东方之珠的繁荣兴盛,但无可否认,这种特点一旦向负面发展,遇事过于敏感,就有些不妥了。例如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辐射泄漏,就曾引发有关食盐安全的谣言,“盲抢盐”风潮席卷全港,各区零售点的盐均遭抢购一空。

   而近几年,这种神经过敏则每每反映在面对两地关系上。香港和内地虽属“两制”,但同在“一国”,诚如前特首董建华所言,“中国好,香港好;香港好,中国更好!”大家应释除猜疑,守望相助;消除歧视,互相尊重。港人和内地人血浓于水,以往内地有什么灾劫,港人总是踊跃捐输;而内地30多年的改革开放,也给香港带来不少商机。寄望日后两地抛开成见,建立互信,大家都淡定一点,则是香港之福,中国之福!

   媒体说

   媒体不该充当放大镜/陈正伟

   似乎除了香港以外,没有一个地方对于内地游客的不文明之举有如此强烈的反应。这当然是因为内地和香港矛盾存在着诸多深层次的问题。

   内地和香港双方似乎像两个赌气的孩子一般,两地的人都喜欢拿着放大镜看对方:香港人喜欢将内地游客的缺点无限放大,而内地人又在等着机会教训这些“自视甚高”的香港人。而充当这面放大镜的便是媒体。无论是内地或者是香港的媒体,如今一碰上能够挑起内地和香港矛盾话题的新闻便是无限放大,明白人都清楚,有些媒体以挑起矛盾、制造冲突、博取眼球为己任。

   总之,无论是内地亦或是香港,都不应片面地去了解对方,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体更是如此。

   文明说

   围观童尿,都散了吧/路人甲

   随地小便,在全球各个城市都会发生,从本质上来讲,这种城市文明病,是农业文明进化到城市文明,所必经的阵痛。

   近20年来,内地城市化飞速发展,城市化率超过50%。超过5亿的人,在短时间内洗脚上楼,洗脚进城。虽然农民成了市民,但其中一部分个人卫生、公共卫生习惯还没有城市化。这才是「随地小便」的城市文明病高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实际上,以战止战,以暴制暴,以拍照隐私的不文明对抗随地小便的不文明,这种以毒攻毒的逻辑,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文明进化的阵痛,反而容易激化矛盾。开动脑筋,实施各种各样的善意帮助才是最实际的。如向所有来港的旅游人员宣讲游香港、爱香港的文明守则等。

   港粹主义说

   勿以文化差异绑架个例/张幸

   香港是中国最文明的城市之一,但是,哪个地方都有偏激主义者,香港也不例外,尤其是在近年恐陆氛围裹挟下,盲目排外的港粹主义已在底层青年中形成潮流,也正是在港粹主义的推动下,小事变大事。

   此件事情中有很多细节可以证明小孩当街小便是有原因的,没有必要上纲上线,把一件小事拔高到文化差异的程度,此次事件只是一个个案,是个人行为上的问题,没有必要上升至两个群体的冲突。两地居民应该要有在处理事务方面的分寸感,大事就往大事考虑,小事就按小事处理,心平气和才能解决问题。

   文化差异说

   香港,容不下一个"当街便溺"的内地小童?/青萝

   香港人不够包容亦或内地人素质太低的争论早已过时,再多讨论也只是徒增两地民众更多的不信任,只希望这一次“小孩便溺”的事件不会成为两地民众的心病,也希望香港能等一等依旧默许“当街便溺”的内地,等一等两地社会文化的差异,让两地在经济贸易、旅游往来发展得蒸蒸日上的同时,能从文化、社会上真正的融合、包容、相互促进。

   保护公共环境、维护公共秩序是所有社会人的职责,不管是遵守法治,还是入乡随俗,内地游客都该尊重并保护香港的社会规则。

   而身为同胞,体会父母之心,一次“小孩尿急”情况下的“当街便溺”,也该在意识到错误的前提下得到港人的包涵。

分享到:
(责编:刘军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