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伦敦工作经验并取得英国特许会计师公会会员的专业资格,1978年加入普华永道,杜源申是众人眼中典型的香港精英。1985年他获调派往普华永道广州办事处从事商业咨询服务,在相对落后的广州从头开始,“在旁人看来或许很傻,”杜源申却从此在这片土地上扎了根。
从普华永道专业会计师、首席合伙人到现在伟博儿童基金会发起人,杜源申经历了粤港近30年风雨变迁,体验了丰富多元的精彩人生,也为中国慈善正能量加油奋进。
从香港到广州:迎接挑战 见证发展
1985年,杜源申留学归来并在香港工作,对他来说,将来去哪里其实并没有明确的打算,一颗不安分的心促使他尝试不同的工作环境。普华永道广州办事处刚刚成立,恰好缺一位地区经理,他便申请了这一职位。
在来到广州以前,杜源申所在公司还没有人去内地工作过,他也笑称“去之前对广州一无所知”。大多数人对于杜源申的“主动请缨”也感到费解,当然也就没有太多人竞争这个职位,说到这个改变一生的“机缘巧合”,杜源申十分谦虚幽默:“我问老板:我可以去吗?他就很高兴啦,还有个‘傻瓜’自愿想过去。”当然,不走寻常路并不意味着真的是“傻瓜”,正是当年他勇于迎接挑战,才有了之后的故事。
最初在广州生活,杜源申也遭遇了一些不便,停电是稀松平常的事;基本生活用品匮乏,连洗发水、肥皂都是从香港带到广州;通讯状况很落后,想要通电话还得排队,常常一等就是很久;出行也不再像香港,遍地都是“的士”可搭乘。于是杜源申便买了辆自行车,“我骑自行车去见客户”
邓小平提出“先行先试”, 广东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一开始在华投资的主要是外国企业,包括一些香港企业。他说,中国内地的发展变迁就很能在其客户构成的变化中得以体现:最初的客户大多来自三资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三类外商投资企业),像保洁P&G等等。但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国企开始上市,中国内地企业开始蓬勃发展;我们的客户也逐渐从外企向国营企业转移。再过十年以后,可以看到,民营企业开始发展壮大,它们的融资、上市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并逐步向海外市场投资。作为会计师,杜源申见证了广东经济发展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路途。
从普华永道到餐饮艺术:体验精彩人生
专业会计师、普华永道的合伙人、特色餐厅老板、画廊经理人、话剧编剧等等,可能很难想象这些身份集于一人之身,被问及如何评价自己如此多元的履历,杜源申十分谦虚地笑说:“我不能说我哪方面特别好。”从事专业会计咨询给了他许多机会,从某种程度上说,杜源申这么多身份也源于其在普华永道与各种各样客户的接触。
这么多年来杜源申一直乐于尝试不同的事物,从最初的服装生意、零售店,到后来涉足餐饮业与艺术,“也许是个性使然。” 这些经历也最终对杜源申在普华永道的会计咨询工作都有所帮助——做财务顾问,必须能够为不同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必须能够与他们深入聊天,而不是停留于书面的、理论的、或是泛泛而谈的建议——因为亲身实践过因而更加专业,能够更好服务客户。
尽管涉猎甚广,杜源申在各个领域都都显得游刃有余,而诀窍就在时间管理:“合理安排好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杜源申对每一件事情都像对待自己的客户一样一丝不苟,兴趣与态度的结合赋予他多元多彩的人生体验。
慈善基金会:帮助儿童 增添中国正能量
现在,虽然杜源申已经退休,却活跃在慈善的第一线,他是广州市伟博儿童福利基金会的发起人。目前,一些慈善机构缺乏足够公信力导致人们对慈善工作信心缺失;但另一方面,“社会上人们其实有想要做慈善的善心,希望去帮助别人,但是他们不知道去哪个机构,”当下的“郭美美事件”也许更增添了慈善乱象,“现在中国慈善有太多负面的东西,人们会问‘我们捐的钱去哪里啦?’”因此杜源申决定利用其个人资源与人际网络,为有心慈善的人们提供一个行善的渠道,为中国慈善增添正能量。
基金会与广州多个区政府展开了良好的合作,“他们非常支持我们去帮助一些儿童,也希望我们合作共同推进其他项目。”基金会项目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短期捐助伤残的医院病童:通过传媒渠道基金会收到需要帮助的病童案例,由基金会派员工对其进行评估,最终救助符合要求的儿童。对此杜源申强调提供“点对点的捐助”,不通过任何中介,确保善款最终落实到受益人手中。二是致力于儿童发展的长期捐助,例如数月前基金会的“小小艺术家”活动,旨在教授有天分的困难家庭儿童唱歌、跳舞、绘画,“因为他们家庭条件可能不允许他们得到良好的艺术教育。”考虑到一般教师并没有从事艺术行业的实际经验,杜源申的基金会安排专业歌手、画家进行教授,并为孩子们提供职业指导——通过交流与沟通告诉他们从事这些艺术行业是怎样一番体验。
杜源申坚持自己的慈善道路,并得到了家庭的全力支持。他也相信,每个人身上的一点一滴,都将汇聚成中国慈善工作的正能量。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