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是我家,我们都爱她【2】
——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特别报道之二
施佩玲:留在澳门是正确的选择
1999年12月19日,澳门文化中心。土生葡人施佩玲正在为澳门主权交接仪式的工作做最后准备。她的任务是在仪式现场做中葡文同声传译。
20年后,澳门何贤公园。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施佩玲记忆犹新,“很幸运可以参加回归仪式,你看到一面旗下来了,另外一面旗升上去了,真正标志着回归。”施佩玲显得比较激动,“心里很期待,究竟回归、究竟政权交接是怎么回事,自己可以亲身在场内感受到,真的很高兴。”
施佩玲出生在澳门,是第三代土生葡人,目前在澳门行政公职局担任顾问翻译。土生葡人是澳门特有的一群人。他们出生在澳门、具有葡萄牙血统,主要是葡萄牙人与华人所生的后代。目前澳门约有土生葡人一万多人,主要担任各部门的公务员,也有一些分布在律师、会计、建筑等行业,小部分人在澳门经商。
对于土生葡人的身份认同,施佩玲认为,有一些情感的东西,比如学习过程与成长过程,是有区别的。“学习的过程,我感觉我可能更像一个葡国人,因为有很多葡语的文化或者知识等等都是在葡国学的,我的同学大部分也是葡国人。但是,生活方面以及成长的过程当中,我完全是一个中国人。”
施佩玲母亲是中国人,她从小受中国文化影响比较大,“我会懂得拜神的时候要烧香,还有其它的一些观念上都有中国人的影响。所以,可能这恰恰就是土生葡人的特色,有葡国的文化,有中国的文化,在里面交织。”
澳门回归前,施佩玲就在政府部门工作。回归当天,她目睹了葡萄牙国旗降下、中国国旗升起的全过程。“坦率的说,真正的降旗那一刻是有点悲伤,因为葡国人要走了,往后的日子会怎么样呢?”不过,20年后的今天,施佩林认为,自己的选择没有错,那就是没有移居葡萄牙。
“那时候我已经在政府里工作,我觉得,翻译在未来的前途是很明朗的,所以,我就决定留下来。20年之后,我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什么遗憾,留下来是正确的选择,对我自己,对我的家人也是正确的选择。”
施佩玲接受人民网专访(人民网记者 赵铎 摄)
实际上,随着澳门被看作是中国与葡语国家交流的平台,特别是中国与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2003年成立以来,像施佩玲这样精通中葡双语的人士在澳门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她认为,澳门在这方面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澳门有葡萄牙文化的影响,有能力、有条件为葡语国家的人提供很多的服务,如法律服务,或者是语言服务。”
施佩玲笑言,澳门回归后,由于中葡平台的建立,自己的工作量变得非常大,特别是回归后第八年开始,翻译工作量不停递增。“回归以前,每个月平均是20多个会议(需要翻译),现在平均是60多个。”
尽管工作增多了,但施佩玲依然希望澳门继续发挥中葡纽带的作用,“回归以后,政府的管理非常好,有中央政府、内地的支持,所以可以更好的发展,现在澳门经济、社会的增长,都是非常明显的,可以更好地发挥纽带作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