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港澳

澳门如何实现医疗资源分配效益最大化

——澳门回归祖国21周年观察与思考之五

人民网记者 毛磊
2020年12月18日08:24 | 来源:人民网-港澳频道
小字号

面对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后的经济深度调整,澳门政府不得不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实现医疗资源分配效益的最大化。

随着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发展,澳门的总体经济和各行各业的商业活动都无可避免受到影响,特区政府的财政收入和社会经济活动面对下行压力,如何让公共财政在几年内都保持稳定,把公共开支精准地用在最需要的点上,是放在澳门人眼前的重要命题。有效利用医疗资源从来都是各个国家和地区政府控制公共支出的政策重点,实际上没有单一方法可解决全部问题,需要一系列“组合拳”因地制宜。

澳门爱国教育青年协会博士智库委员会组织刘百球、林哲正、甘云龙、郑焕勤和陈晓雷五名医疗卫生领域的医生和学者提出建设性意见。他们认为疫后的澳门需要一系列“组合拳”多管齐下,因地制宜,合理控制医疗支出,实现医疗资源分配效益的最大化:优化慢性病药物发放流程;合并检验时间且原区进行;推进医疗信息云端共享;引入基因检测技术;整合私人市场为公营医疗补强;发掘本地人才建立数字化医疗产业;根据感染风险颁布相对应的抗疫等级;储备新冠病毒的检测设备。

——根据感染风险颁布相对应的抗疫等级

预防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传播的最有效方式是控制社交距离及使用口罩,疫情中澳门通过强力的防控措施成功避免了小区暴发,但同时也基本隔绝了与外地的人员流动,对一个极度依赖旅游业的城市来说,实难为长久之计。全阶段大量使用珍贵的医疗资源性价比太低,可能导致真正出现危机的时候资源不足。特区政府可以按照当前小区的感染风险高低,颁布相对应的抗疫等级,公布不同等级采取不同的社交距离和口罩的使用方式。例如,除非一次性外科口罩的供应可保证不断,否则应该考虑改用可重复使用口罩的可行性,在发现最后一例病患两周后的情况下,改用可重复使用口罩,在疫情反复时再调升等级使用一次性外科口罩,借此有望减少外科口罩使用量。因此,建议按照当前小区的感染风险高低,颁布相对应的抗疫等级,实行最适合的抗疫措施。

——储备新冠病毒的检测设备

为重启正常社交及经济活动,澳门政府已在加紧收购检验试剂。对出入境人群进行大规模检测,依然是预防澳门发生小区暴发的有效措施。同时,若澳门不幸出现大规模小区暴发,根据澳门的人口密度特点,亦难免需要广泛筛查,因此检测试剂及实验室检测能力的储备,包括检测过程中的各种设备(如棉棒和样本瓶等),同样非常重要。当本地的检验能力预料难以满足需求,更应提前做好外判至内地检验单位的准备。同时应加快离岛医院的部分建设,以解决一旦出现小区暴发时,常规诊疗病人的分流诊治问题。因此,建议储备新冠病毒的检测设备,提前做好外判检验的准备。

——引入基因检测技术建设基因检测实验室

澳门癌症登记年报数据显示,2017年癌症新症有1,964例,2019年澳门死于恶性肿瘤占总死亡人数的35.5%,肺癌是澳门发病和死亡癌症第一位。基因检测主要是应用在肿瘤精准用药和预防出生缺陷。以肺癌为例,由于肺没有痛觉神经,因此肺癌初期可能没有任何征状,通常压迫到神经产生疼痛症状,到发现时已是晚期。过去受制于检测技术,采取化疗平均也仅存活一年。但随着技术提升,一旦通过基因检测查明是哪些基因突变,便可以更精准使用相对应的标靶药物,延长存活期三到四年。

澳门每年约有6,000名新生儿,要查明胎儿有没有患唐氏综合症或其他染色体疾病,过去较准确的方法是做羊膜穿刺,但有可能引起胎儿流产。基因检测通过抽取母亲的外周血来检测染色体疾病,准确度达到99.3%,是目前最先进和安全的产前检测方法之一。

澳门现在的基因检测是送到外地实验室进行的,但存在运输风险、耗时,且一般收费比较高。随着基因检测技术日趋成熟,经估算,目前成立一个提供上述澳门两种最大需求的基因检测项目的实验室建设费用,大概需要300万澳门元。估计本地每年外送的检测数目,以胎儿染色体无创产前检测为例,每年约3,500例,每例的检测费用约3,000元。如果使用本地实验室提供该检测服务,每例成本约数百元而已。若每例能节省2,000元,一年就能省下700万元,足以支撑实验室的营运开支。政府自设实验室,除提供胎儿染色体无创产前检测外,还可开展肿瘤精准用药检测,提供给每年过千例的癌症患者和其他的基因检测。在自主检测成本可控的情况之下,更可进一步提供其他以预防性为主的基因检测,预防性医疗已是公认可大大减少医疗开支的有效手段。因此,建议在医疗资源的运用上应考虑建立本地化的基因检测,可带动澳门在精准医疗的研发上更进一步。基因检测实验室的构建可作为一个“点”,带动基因产业发展这一个“面”,继而带动相关科研,从而推动整个经济多元化。

——合并检验项目且就近进行常规化验

化验检查有助于各专科医生跟踪病情变化,目前澳门做法是各个专科医生安排的化验检查按各自预约日期进行,造成病人(尤其年长者)多次往返医院,非常不便,甚至出现相同的检验项目不必要地在几天时间内重复抽血,严重浪费医疗资源,并增加医疗操作的风险。因此,建议合并化验项目避免短时间内不必要地重复检验,同时安排病人到原来就近所属的卫生中心进行常规化验,并配合其每月领药的时间,方便市民,减轻他们“求医难”和“出行难”的压力。

——优化慢性病药物发放流程

慢性病药物的开支庞大且持续时间长久,由于澳门专科医生不足,专科门诊复诊的间隔可达到半年以上,个别人手严重不足的专科甚至达到一年,即病人要在医院、卫生中心或协议药房领取大量药物回家。每当病情变化、药物受潮甚至药物遗失,病人需要重新领药而导致大量药物浪费。为此,目前医院药房已经安排慢性病人分两至三次领药。因此,建议安排大部分常用的慢性病用药在就近小区的协议药房发放,让病人或家属每月领药,以便民和保证用药安全为原则,节省药物浪费的开支,减低因囤积大量药物造成用药混乱的机会,也减缓医院和卫生中心药房的压力。遇病情变化可及时预约主诊医生门诊,以调整药物用法,不用待病情恶化才求医,也减轻了急诊的负担和医疗支出。

——推进医疗信息云端共享

2017年初澳门“电子健康纪录互通系统”先导计划正式开通,让仁伯爵综合医院、卫生中心和镜湖医院的部分病历资料互通,旨在推进智慧医疗的发展。计划实施以来,确实一定程度上方便市民在公私营医疗机构求医,但也发现不足的地方,如共享的病历资料不完整、更新不及时、未能查阅化验结果、无影像讯息和缺乏最新用药信息等。因此,建议依托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智慧医疗的趋势,逐步推进医疗信息全面电子化和数据云端共享,与大湾区共享医疗资源且优势互补,未来积极研究与内地的医疗保障制度对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整合私人市场为公营医疗补强

完善初级卫生保健需要加入私人执业医生,为澳门居民提供全科医疗服务,充分发挥小区医疗资源。目前短期内需要建立一个数据共享平台,将患者的诊症数据进行共享,例如:病人在卫生中心取得了慢性病所需长期服用的药物后,在私人诊所的联网计算机中可以见到卫生中心所开出的药物信息,以便跟进;如病人之后在私人诊所跟进,根据病情需要更改为另一种长期服用的药物,于下次在卫生中心复诊时,可以通过数据共享平台,卫生中心也可以看到病人最新的用药信息。此举不仅可以增加用药安全,也让私人执业医生更好的提供医疗服务,减轻卫生中心的压力,增强公营医疗和私人市场的互补作用。因此,建议明确私人执业医生在初级卫生保健范畴的定位,整合私人市场为公营医疗补强,减轻公共卫生的支出。

——发掘本地人才建立数字化医疗产业

人才是21世纪各城市的宝贵资源,澳门不乏本地医疗人才,很多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到世界各地学习医疗相关专业,如能通过政策配合,吸引他们回澳门发展,重点是把人才放到适合他们发展的位置上,定能改变澳门单一产业化的经济结构。例如澳门的中医药产业,如能配合人工智能和数字化医疗,将为大湾区、澳门──横琴经济圈发展出一条崭新的道路。因此,建议进一步完善人才储备机制,建立数字化医疗产业,改变澳门单一产业化的经济结构。

相关阅读:

澳门应当如何发挥中葡论坛积极作用——澳门回归祖国21周年观察与思考之一

澳门着力提升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澳门回归祖国21周年观察与思考之二

澳门旅游业在严格防疫中逐步复苏——澳门回归祖国21周年观察与思考之三

澳门全方位落实维护国家安全宪制责任————澳门回归祖国21周年观察与思考之四

后疫情时代澳门探索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澳门回归祖国21周年观察与思考之六

粤澳经贸深度合作助力企业融入湾区发展——澳门回归祖国21周年观察与思考之七

澳门证券交易所有望在珠海横琴设立——澳门回归祖国21周年观察与思考之八

(责编:苏缨翔、常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